i循環 挺永續 循環經濟新創展 9月25日臺北車站盛大登場
【民眾網黃楸玲/台北報導】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為推廣資源循環理念與落實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目標,並呼應全球淨零轉型的浪潮,將於1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在臺北車站一樓大廳辦理「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
「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以「i循環 挺永續」為主題,強調「i」代表「我」(從個人行動開始)、「愛」(愛護地球)及「intelligence」(智慧科技)的多重意涵。
循環署表示,本次超過50家企業,展出蘊含資源循環理念的日常產品或服務,如可重複循環使用的地毯、農廢再生的紡織材料、廢棄蚵殼製作的擴香石、茶具,以及二手交換平台、品質認證的二手3C產品等,更首度接軌國際,展出法國團隊在東南亞的廢棄物再生異國特色商品等,讓民眾認識與體驗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打造環保新文化運動。
循環署說明,本次展覽設有五個主要展區,包括共享服務、永續創生、循環文創、循環再生及國際參與等,精采可期!
一、共享服務展區
以強調資源循環共享使用,避免閒置浪費為展區主題,如:萬華大水溝二手屋以舊物再生、弱勢就業及社區共好為主軸,創建空間與物品重複利用的平台;Boven提供台灣首座專屬文創與設計的雜誌主題圖書館,減少個別購買需求;大漢家具提供家具租賃服務,降低家具更換率;品雨資訊運用科技與回收再製,推動雨傘共享。
二、循環文創展區
展示以循環材料為基礎所設計的文創作品,如:樸植作工作室以銀合歡木材與澎湖文化結合的創作,實現青銀共創價值。其它文創作品包括以再生金屬和循環木料製成的飾品、蚵殼製成的茶器、廢棄金屬線設計的藝術品及回收牛仔布料再製成的袋子等。現場設有手作區,讓民眾親身體驗循環設計的魅力。
三、循環再生展區
展商利用各自專長回收廢棄物並應用於新產品製造,提升廢棄物的利用率,展現資源利用極大化。展出成品包括以台灣稻殼製成的床墊和拖鞋、以低碳製程打造的綠建材、循環蜂巢板、魚鱗提取膠原蛋白製成的毛孩料理包、以廢照明光源回收「再生玻璃料」及廢印刷電路板製作的產品及文創品、使用低碳排農業廢棄物鳳梨葉,再製纖維(PALF)成為紡織材料以及將咖啡渣、豆渣、茶渣等轉化為動物飼料原料與添加劑,實現循環再生的目標。
四、永續創生展區
本區集結了地方創生團隊的成果,如:大地旅人樸門教育工作室將樸門設計原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當袋香蕉園以廢棄旗幟製成可重複使用的香蕉套袋;雲林華南社區以農廢再利用製成酵素液態皂、愛玉殼文創商品,以及蚵殼養雞降低蛋品運輸耗損、檳榔炭結合社區茶席文化呈現,跨域整合雲林的美好,展示了地方創生的成功經驗。
五、國際參與展區
邀請來自東南亞的循環經濟夥伴參與,包括柬埔寨的Trash is Nice、泰國藝術家WISHULADA設計的回收布料拼布包、越南的輪胎再生拖鞋及廢棄報紙工藝品等,促進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本次特展另安排了十大體驗活動,特邀請國外組織Trash is Nice兩位法國青年講者分享推廣在柬埔寨塑膠回收的教育及設計概念,藝術家翁國嵩老師分享裝置藝術創造的過程及鋁線造型體驗手作體驗,還有來自離島澎湖O2 Lab海漂實驗室的海玻璃小別針、樸植作工作室的一草一木炭吉包、銀合歡木炭香草包,精彩的手作體驗及現場互動活動,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簡單及輕鬆學到循環經濟的小知識,也將這些循環設計的概念帶至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