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炙、中醫食療 減緩靜脈曲張

不少台灣女性都有腿部靜脈曲張的困擾,尤其對生過小孩的婦女而言,症狀愈加明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要治療靜脈曲張,得根據濕熱下主、血瘀氣滯、肝腎不足及氣血虛弱四類證型來著手,但嚴重者,仍建議由西醫處理較為妥適。
 


針炙、按摩減緩腿部壓力
中醫師陳朝龍指出,中醫治療靜脈曲張通常是以「通經活血」為原則,治療時使用內服中藥、針灸療法、按摩穴位等方式,也可以用三稜針在靜脈曲張的位置點刺出血,以減少血中壓力,如此,病情自然可望獲得改善。
 
針灸、按摩可取三陰交、足三里、血海、曲池、陰陵泉、豐隆等穴位,三陰交穴位在腳踝內側向上三寸處,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骨內側上角,就在上面約三指幅寬度的部位;曲池穴位於肘部,取穴時彎曲肘部,在肘橫紋盡處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陰陵泉穴位在腳脛骨內側膝眼下緣凹陷處;豐隆穴位於足外踝上八寸,在外開約一寸處。
 
吃中藥調理氣血、改善水腫
陳朝龍表示,而除了藉由外力改善,內服中藥也可減緩症狀,適合藥方包括柴胡疏肝湯加減方、當歸四逆湯加減方、補陽還五湯、疏經活血湯、四逆湯等。單味藥則有當歸、蒼朮、防風、龍膽草、川芎、桃仁、茯苓、芍藥、地黃、牛膝、陳皮、白芷、威靈仙、防己、羌活、生薑、甘草、雞血藤、車前子等。
 
患者使用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等處方也頗常見,但須依證型用藥,短期內以活血、清熱利濕藥材為主,以便減少氣血阻礙,長遠來看則須用化瘀行氣藥物,以便讓氣血調和回順。

【更多相關】

寒冬皮膚易乾癢 醫:避免過度清潔

女中醫告訴你如何吃補養瘦

不可不知的雷溶體雕「正」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