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長期後遺症多! 專家警示:長新冠 3個症狀需就醫,6種人更該注意

除了新冠肺炎治療,科學家開始關注新冠肺炎痊癒後的長新冠(Long Covid)問題。英國研究發現,只有近30%的染疫者能無症狀地復原。換言之,有超過70%的人陷入遙遙無期的慢性不適中。哪些人是長新冠高風險族群?對此醫學界又有何解決方法?

長新冠在歐美又被稱為艱途(Long haul),形容新冠肺炎痊癒後仍不舒服,嚴重影響生活。隨著研究不斷探究,已能推測出長新冠的致病機轉,並從中找到藥物治療,也發現有6大族群是長新冠的高風險族群。

長新冠症狀多 科學家推測6大風險族群

什麼做長新冠?根據WHO的定義,長新冠指的是曾經或可能確診新冠病毒3個後,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且症狀無法用其他的診斷來解釋的現象,據估計,長新冠影響全球超過1億人。

症狀則是五花八門,紀錄在案的高達200多種,每個人都不同,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俊維指出,有研究指出,40%病患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機能,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

1.疲倦(53.1%)

2.喘(43.4%)

3.認知情緒障礙(約40%)

4.關節痛(27.3%)

5.胸痛(21.7%)

6.咳嗽(15.4%)

7.嗅覺味覺異常(13.1%)

(圖片來源 / Pexels)

症狀各異,橫跨了呼吸道、筋骨肌肉和認知功能至於究竟哪些人是長新冠的高風險族群,研究也露出曙光。雖然輕症或是無症狀的病人也可能出現長新冠,但根據英國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計劃所開發出的APP,記錄4,182名染疫後的長新冠病人,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史帝夫(Claire Steves)歸納了6個高風險族群:

1.染疫時發生超過5種症狀

2.女性

3.年齡超過50歲

4.原本有氣喘或是有肺部疾病

5.糖尿病

6.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

科學界開始找尋長新冠藥物 政府祭出政策因應

事實上,剛開始長新冠並不受重視,不過隨著疫情擴散、康復後仍持續不適的人數愈來愈多,科學家進一步探究造成長新冠的原因,目前歸納出4個可能因素:病毒造成微血管堵塞、免疫系統被打亂、病毒並未完全被清除、細胞破壞粒線體。

現在醫界和藥廠也努力從現有的藥物中,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不過由於症狀太多元,無法只用一種藥物來解決所有問題,所以目前仍以症狀治療為主。例如一項由英國政府贊助的臨床研究,計劃實驗4,500種藥物,其中包括抗組織胺、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和抗血栓藥物;感染新冠肺炎後,肺部發炎受損會導致肺纖維化或出現疤痕,病人康復後仍然會喘,因此美國芝加哥大學也嘗試用器官移植常用的免疫抑制藥物來改善這些問題。

各國政府也開始正視這個現象。英國健保署給予企業相關指引,教導各界一旦員工發生長新冠症狀時該如何處置,例如降低工作量、縮短工作天數或改變工作內容、心理諮商、成立支持團體等等;美國則是直接由白宮發布聲明,責成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要和其他政府部門合作,定期報告成效作為政策基礎。

鄰近的韓國、日本也有因應作法。日本厚生勞動省出版《新冠病毒長期症候群處置手冊》,介紹各種長新冠症狀及復健方式,以及那些情形建議就醫,韓國則是建立資料庫,從今年3月起,調查國內1,000名康復者的長新冠症狀,「之前國內沒有長新冠完整的紀錄,因此治療方式有限,所以有系統地調查是必要的,」韓國疾管中心流行病專家李湘源(Lee Sang-won,音譯)說。

台灣是否該重視長新冠?專家:應觀察、記錄、建立資料庫

國際開始重視長新冠問題,那麼台灣呢?尤其國內染疫者將40萬人,長新冠的病人也會增加。雖然今年2月衛福部開設了過百個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門診,但至今都沒有就診人數的統計。

自去年5月至7月底啟動三級警戒期間共有約1.4萬人確診,若按英國的研究結果,會有將近9,900人可能會有長新冠問題,但詢問了北、中部4間負責醫院,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衛福部立南投醫院,皆表示掛號人非常少。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預防長新冠的措施是打疫苗和避免染疫,國內是在打疫苗後才開始大流行,長新冠的人當然比國外少,「這樣一窩蜂開門診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不必太恐慌。」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指出,去年雖然疫情升溫,但仍在控制範圍內,不像國外疫情大爆發,所以長新冠比例低很合理。

國內醫師也認為很難界定長新冠與新冠肺炎真的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防疫專責病房主任暨胸腔內科周俊良醫師收治8名長新冠患者,他表示,呼吸會喘的人,本來就有慢性鼻炎和氣喘,睡不著的人染疫前已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也有關節疼痛的人是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能說,新冠病毒可能使本來的疾病更嚴重,嚴格來講不能算是後遺症。」

不過施信如認為,台灣應該開始重視長新冠問題,「這是從動物來的病毒,會出現預期外的症狀,連後遺症都可能會和國外研究不同,應該長期觀察、紀錄、建立資料庫。」

第一線醫療人員也贊同。周俊良指出,這是新型態的傳染病,要記錄病人的症狀,未來碰到才有解決辦法;不過,一般民眾可能缺乏長新冠概念,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冠誠也提醒,會喘、疲倦、肌肉無力都需要就醫,盡早處理,否則很可能無法回到染疫前的體能狀態。

專家預估Omicron不會有長新冠問題

這波Omicron疫情已有將近有40萬人染疫,3個月後是否會出現長新冠人潮,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認為,過去的Alpha、Delta等病毒株會全身跑,導致體內慢性發炎而有後遺症,不過Omicron大都只影響上呼吸道、不大會進到肺部,對有打疫苗的人影響可能更低,因此她判斷,應該不必太擔心Omicron會有後遺症。

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認為,國內、外媒體報導後遺症很嚴重或是很多人有後遺症,那是因為Delta重症機率相對高,Omicron以輕症和無症狀居多,且只會影響上呼吸道,很少引起全身性的感染,因此預估後遺症的機率會下降,即使有症狀也不會太嚴重,「目前國際尚未有Omicron的後遺症報告,所以看現在的報導和研究不那麼準確,不需要太恐慌。」

延伸閱讀:

長新冠對兒童的影響,跟成年患者有什麼不同?

確診新冠怎麼吃加速康復?掌握4大原則復原快、後遺症少

87%人得了新冠肺炎無法痊癒?輕症也會?認識「長期症狀」的7個問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我嚴防新冠肺炎
國會災區!立委淪陷恐將再+1 費鴻泰也兩條線
亂象!視訊診「非3類」搶掛 系統卡、身分認證難
唾液快篩開賣第二天 半小時逾100盒被搶光
「清冠一號」私賣喊價上萬 醫:藥材充足請看診開藥
她堅持到公司快篩 結果出爐氣瘋老闆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