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世代必備的口罩是自卑者的救贖,卻也是惡化「容貌焦慮症」的幕後推手

文:張廷亦(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

疫情爆發後,口罩成為現代人出門必備的配件。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們會自動「腦補」出最完美的被遮住的那半張臉,也因此「口罩帥哥」、「口罩美女」這類的新名詞逐漸出現。然而,這樣的形容可能促成人們的自卑與不自信,進而導致容貌焦慮的症狀產生。

容貌焦慮,專業術語稱為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是指身體外表並不存在缺陷或僅僅是輕微缺陷,而患者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將輕微的缺陷誇大,並由此產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

容貌焦慮的嚴重性

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的《The broken mirr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全體人口中大約1%患有容貌焦慮,其中多達80%的患者曾認為自己活著沒有價值,希望自己能夠離開人世,而這樣的比例是高於大部分精神疾病的。另外,有25%的患者曾經嘗試自殺,這些數字也許看起來高得誇張,但它們並非無憑無據。

容貌焦慮症的症狀通常包括內心深處的羞恥感、自卑感、甚至是自我厭惡,患者會感到自己是不值得活著的、不被接受的、不值得被愛的,而這些症狀也容易導致患者孤立自我,對於其社會互動功能都有嚴重的影響。

其中,有多達99%的容貌焦慮症患者認為它明顯影響了他們一生的社會功能(職業、生活、家庭等)、90%認為容貌焦慮影響了工作能力與學習能力。然而,即便統計數據和資料都顯示了容貌焦慮的嚴重性,它卻不常被拿出來討論、不夠廣為人知,因為患者通常選擇隱藏自己的病情,不敢自揭傷疤,怕引來更多討論。

口罩——容貌焦慮症的救贖和幕後推手

對於容貌焦慮者,口罩是他們最具保護力的武器,戴著口罩能帶給他們安全感,不再擔心路上的人都盯著他們的臉看。因此,疫情下的口罩世代可以說是容貌焦慮者的救贖。

然而,這樣戴著口罩的日子雖然能夠帶給患者安全感,同時也可能是引發或惡化容貌焦慮症的幕後推手。

如同前面提到的,「口罩帥哥」和「口罩美女」這樣的詞彙被現代人廣泛提及,容易導致原本就對於外表不自信的人更擔憂自己的五官或身材是否不符合大眾審美、擔心自己是否就是別人口中的口罩帥哥口罩美女、擔心脫下口罩後的模樣不符合他人期待⋯⋯諸如此類的負面思緒常使他們陷入憂鬱,可能也因此導致了更嚴重的容貌焦慮。

在口罩下的生活只能帶給容貌焦慮者暫時的安全感,摘下口罩後,依然有自己的心魔需要克服;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口罩逐漸被視為「顏值提升器」,反而會造成習慣活在口罩底下且缺乏自信的人更加自卑,甚至不希望不用戴口罩的那天到來。也就是說,口罩看似是容貌焦慮者的救贖,其實更有可能是促成焦慮的幕後推手。

容貌焦慮的療法:正視焦慮,放過自己

容貌焦慮症已被定義為正式的心理病症,前述的書中提到,容貌焦慮症的診斷病徵被記錄在DSM,一本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並在美國及許多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因此當意識到自己有容貌焦慮的症狀時,我們不能逃避,應該正視這樣的心理問題,尋求專業醫師或諮商師的協助。

然而,在現代發達科技下,社群媒體的興起助長了人們的比較心態,看見別人在網路上光鮮亮麗的樣子,自卑的同時檢討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像他們一樣閃閃發亮?對自己越來越嚴格,也越來越討厭自己,最後導致容貌焦慮的症狀。

中國網紅陳一丁曾在影片中提及為什麼人們明明越來越好看,卻越來越不自信?對於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在追求美的路上,懂得越多就會用更嚴苛的角度看待自己,進而導致容貌焦慮。在傳播媒體的影響下,我們常常在無形中被灌輸主流價值觀,對於所謂的「美」有特定的標準,特別是青少年,容易受到網路及同儕影響,也因此青少年族群成為容貌焦慮症比例最高的年齡層。

在容貌焦慮的狀況越來越常見的同時,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人因此而認識到了這樣的一個心理病症,也有許多網紅、YouTuber等公眾人物向觀眾分享自己陷入容貌焦慮漩渦的經歷,這同時也能讓大眾了解到螢光幕前的人其實並非永遠都如此光鮮亮麗。

不管是不是有容貌焦慮的你,當意識到對自己過度嚴苛時,記得提醒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放過自己吧!

延伸閱讀
杜絕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填地亂象,環保署將要求清運車輛全程追蹤
從顏寬恒的戰術與發言,可以看出他對「理性選票壯大」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