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患者6P症狀纏身 短短200公尺要休息8次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六十五歲以上,有吸菸習慣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等疾病,若出現間歇性跛行、慢性傷口等症狀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周邊動脈栓塞(PAD),儘早檢測踝肱血壓比(ABI),及早治療。(李任光醫師提供)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六十五歲以上,有吸菸習慣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等疾病,若出現間歇性跛行、慢性傷口等症狀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周邊動脈栓塞(PAD),儘早檢測踝肱血壓比(ABI),及早治療。(李任光醫師提供)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六十五歲以上,有吸菸習慣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等疾病,若出現間歇性跛行、慢性傷口等症狀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周邊動脈栓塞(PAD),儘早檢測踝肱血壓比(ABI),及早治療。(李任光醫師提供)

從醫院的停車場到門診的診間,短短二百公尺的路程竟要休息八次才能走得完,當出現間歇性跛行時要小心這可能是下肢周邊動脈栓塞(PAD)。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表示,PAD初期症狀不明顯,較難以被發現,較常出現間歇性跛行,嚴重者會出現傷口不易癒合的情形,李任光醫師提醒,若持續出現「6P」症狀,冰冷(poikilothermia)、蒼白(pallor)、痛(pain)、麻木(paralysis)、無脈搏(pulselessness)、感覺異常(paresthesia )時,就應趕緊諮詢心臟血管內/外科醫師。

周邊動脈栓塞(PAD)俗稱腳中風,主要是因為動脈血管粥狀硬化導致周邊動脈血管阻塞,血流無法提供遠端肢體組織充分的養分,因而引發肢體疼痛不適。輕微者會出現腳麻、腳痠等較不明確的症狀;隨著愈來愈厲害後,就會聽到病人反應「走得愈來愈短」,可能連走20~50公尺就會開始感到不適;一旦阻塞更嚴重的話,有些病人會出現「傷口不易癒合」的情形,一開始可能是很小的傷口,表皮容易有細菌覆蓋、感染,再從小傷口漸漸變成大傷口,甚至出現敗血症、壞死等情形而需要截肢。然而,傷口不易癒合,恐是血管阻塞所致。門診有位病人,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傷口遲遲未好,任由傷口由小變大、壞死,而截肢。

只要出現四肢疼痛就覺得是血管阻塞?應該看是否具備相關的危險因子。李任光醫師表示,PAD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六十五歲以上)、吸菸、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等。舉例來說,若是一名二十多歲年輕人,覺得肌肉痠痛時,是否懷疑為PAD?這機率非常低;但反過來說,若有危險因子再加上出現腳痠痛、走幾步路就不能動時,或者,腳的疼痛只要休息就會好,而重新再開始走又會開始出現疼痛時,都應該懷疑可能是PAD。

當高度懷疑是血管問題時,建議可以做踝肱血壓比(ABI),經由測定腳踝與上臂血壓比值,可以測知血壓阻塞的程度,是PAD第一線非侵入性診斷方法,民眾可以至醫療院所做進行相關檢查。正常值在0.9以上,小於0.9時則要高度懷疑,可再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普勒血管超音波檢查等相關檢查。

在出現間歇性跛行、慢性傷口等症狀時,在治療上,則分為二個面向。當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時,會先從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抗凝血等藥物,並從根本問題(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想辦法先控制好,若病人症狀未變好或僅有輕微變好,則可以建議用侵入性的方式,以導管通血管、放支架,術後的復原時間快。若患者是出現慢性傷口,造成血管阻塞、傷口壞死時,應積極建立下肢血流,以前可以考慮外科接血管的方式,現在有微創導管的手術住院時間短,且傷口小、侵襲性小。

一名年逾五十的病患,本身有先天性的腎臟功能不好,目前已在洗腎,因為平時腳部都會感到痠痛,已在復健科診所復健三年。在某次洗腎時,聽到病友分享最近傷口不好,通血管之後就變好了;後來,個案到門診評估,初步篩檢,ABI只有0.3,超音波發現二腳大腿動脈出現100%阻塞。經評估,個案的危險因子只有洗腎,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抽菸,且才五十多歲;於是在醫師建議下,做了二次治療之後,ABI恢復正常,復原的狀況非常好,目前門診已追蹤七年。

李任光醫師表示,周邊血管過往較不容易被發現,當出現間歇性跛行、慢性傷口時,病患第一線並不會先找心臟科,像是腳痠、腳痛會先到復健科,而腳有傷口時則會先到整形外科或皮膚科,所以這很需要一個團隊,透過團隊不斷地磨合、培養默契,同時在不同科別有會做相關的教育訓練;在醫師的專業下,將技術處理好,醫院提供多樣化的器材,透過跨領域團隊的合作,讓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