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V破解高震度低災損謎團

2019年4月18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最大震度在銅門7級。圖為地震類比紀錄器記錄地震當時全台各地的地震波。(本報資料照片)
2019年4月18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最大震度在銅門7級。圖為地震類比紀錄器記錄地震當時全台各地的地震波。(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氣象局今年起把地震震度分級從8級增加為10級,將原有5級(強震)及6級(烈震)細分為5弱與5強、6弱與6強,同時把5級以上震度分級標準。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強地動組助理研究員黃雋彥指出,把震度更精細分級,希望能精準預估可能災損分布範圍。

震度是描述地震發生時,不同地區感受到的震動程度,或建築物因震動遭受的破壞程度,由氣象局依各地震站觀測紀錄的最大地動加速度(PGA)分為0到6級。

氣象局和地震學界在921地震後,研究發現以PGA分級會出現「高震度、低災損」的現象,地震災害實際發生位置跟高震度區涵蓋範圍,沒有明顯的關連性;反而跟最大地動速度(PGV)有較明顯關連性,也就是PGV越大區域發生震災機率越高。2013年3月和6月南投兩度發生規模6以上、震度6級烈震,卻沒大家擔心的那麼嚴重。

「2018年2月6日米崙斷層錯動引發花蓮地震,是促成氣象局重新檢討震度分級與標準的契機。」黃雋彥指出,花蓮大震依PGA分級,雖出現7級最大震度,但重災區幾乎不在7級震度範圍內,全位於近斷層觀測到PGV非常大且有明顯速度脈衝的區域;2016年2月美濃地震也發生類似現象。

為讓震度分級更精準,氣象局與學者專家研商決定再度修訂震度分級,採取PGA和PGV雙軌制,並從今年元旦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