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馬影后張艾嘉:談劇本、電影與影集、拍《燈火闌珊》與新銳交流創作心法
【文/雀雀】張艾嘉以《燈火闌珊》三度成為金馬影后,聊起電影《燈火闌珊》中最喜歡的兩場戲,張艾嘉說一是她做的霓虹燈亮起的那一刻,一是最後一場跟飾演女兒的蔡思韵梳頭對戲時刻:「每次看到那場戲,我自己都會流淚哽咽。當你知道你可以放下、可以接受一個人的離去,可是這個人在你心裡是永遠會跟你在一起的,不論是丈夫還是女兒,或者他們在不在身邊了,他們永遠還是你的丈夫和女兒。」一語道盡張艾嘉陪伴著片裡寡婦江美香在戲裡是如何感性度過了生命困境旅程,也透露了張艾嘉之所以接演這部作品的原始初衷。
4/14 上映的電影《燈火闌珊》故事講失去的家人、也講失去的消逝中的傳統工藝。張艾嘉在成為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得主時,感嘆到燦爛霓虹燈的消逝、也怕電影被取代。事實上,張艾嘉說人世間有太多美好的藝術形式若消失會讓她覺得惋惜的:「古典音樂也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我走到古典音樂世界裡,包括和國家交響樂團(NSO)一起合作過《仲夏夜之夢》,今年11月也會跟香港愛樂交響樂一起演出。古典樂是以前的流行歌曲、是可以抒發每個人情感的一個藝術的表達方式,是很美的東西 。」
坂本龍一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合到古典音樂
提到剛過世的「教授」坂本龍一,張艾嘉感嘆:「那像坂本龍一這樣的大師,他已經算是很能把古典跟現代音樂結合在一起的創作者了,還包括很多的電影、視覺藝術、線上演奏會,也都被坂本龍一揉合在一起。」而這樣的可能性也是張艾嘉所追求的,是以她很願意為了古典音樂而站到舞台上:「我也很希望用新的表演方式,把古典音樂結合在一起、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大家都感受到藝術融合在一起各種可能性,讓整個事情更好玩、更現代。」尤其是現在 AI 越來越厲害的時候,張艾嘉認為人類若不想被取代,就是學無止盡,並要相信多元藝術形式的結合力量無窮。
「人類文明裡很多好東西,尤其是藝術、工藝的東西,是需要時間的。都是要花時間去慢慢累積出來的,可是現在的人都太急、太急著成功,或希望馬上就成名,好像比較沒辦法接受透過持續地積累得到進步,從中打磨到最盡善盡美的樣子?」畢竟世上太多新奇好玩的事物蓬勃生長著,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但當我們聽到坂本龍一的音樂時,還是能夠受到吸引。除了電影,張艾嘉也鼓勵喜歡藝術的朋友們別放棄從古典音樂中尋寶得樂:「其實接觸了古典音樂之後,你會發覺那是一個寶藏。」
張艾嘉與新銳的交流秘訣
不只崇尚傳統,張艾嘉也愛與新銳影人交流。《燈火闌珊》幕前幕後分別與導演曾憲寧、演員蔡思韵與周漢寧等影壇新銳電影工作者合作。問張艾嘉與年輕人合作是否有原則?金馬影后說「隨緣」,並舉了幾個讓她會起心動念想要進一步了解拍攝案的例子:「如果看到一個導演的劇本裡面有很多東西是讓我很驚喜的,或者讓我覺得『過往沒試過這東西』或讓我覺得有挑戰性的,甚至是感覺到『我好像可以幫這個導演加一些什麼分?』的念頭出現的話,那我就會想去跟這個導演聊天。跟導演聊天很重要。」
不一定是要以合作為前提才能見到張艾嘉,張艾嘉就是喜歡、就是會先跟創作者們聊聊天。聊天的好處不只是互相認識、感受影人特質,也帶著一些華語電影的傳承使命感,畢竟新世代影人常常是才華洋溢但經驗相對較少,而張艾嘉最富有的地方就是經驗,她願意不停地給予:「每次跟他們聊完以後,你知道要給他們時間去消化,也要給他們時間思考,是不是真的想跟我合作?其實有時候我提出來的問題他們自己都知道,我們只是藉由討論,來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性在於張艾嘉對於所有故事的發生都願意相信:「我是比較敢亂想的人,因為慢慢的大家在生活經驗當中會發現,很多生命事件的發生、是連劇本都寫不出來的,但它就是會發生。所有的戲劇都是來自於人生,劇本階段千萬不要把故事設定死,讓故事永遠都可以跳出框框。」
人是有侷限的,但藝術是沒有極限的
張艾嘉一路不斷與新人舊人合作,影涯過程中想必遇到過不少有才之士。問識人之明的眼光哪裡來?張艾嘉謙稱這大概是老天爺派給她的工作:「就是有一種直覺,尤其做我們這個藝術的行業,敏感度是要有的。甚至你必須在真實與不真實當中穿梭,如果不這樣做、一個人就會容易只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但是你一定要去尋找、或者是去感受『那些你還沒看見的東西』,那些是什麼?或許是藝術的未來。」張艾嘉笑說這似乎很難解釋?可是心就是會感受到。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跟所謂的商業、或者是潮流的一些東西,保持一點距離。因為你能看得到那些東西的極限,或是人的想法可能是有侷限的。所以當我們站在潮流的尖端、或者想到一個有趣的想法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問自己『我還可以再看到什麼東西?還有什麼是可以再去拓展開來的?』」藝術沒有極限,它永遠在那頭讓人興奮的彼方,等你追趕上來。
張艾嘉回想自己的創作過程說道:「所以我每次都花很長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或寫一個本子。決定要做一件事情,可以不只是去想著要如何娛樂別人,還可以想著你自己怎樣能夠更進步?就像我寫東西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我今天寫到一場很棒的東西!』而忘了其他的事,那就是創作的快樂,可是那場戲別人未必感受得到,只有你自己知道那個東西是重要的。那麼你為了這件事還可以做到怎樣的地步?是要再寫一個嗎?還是我可以看到更裡面、挖掘出更多新的感受來讓大家共感?拍出來嗎?...」張艾嘉好似陷入了自己創作時的自言自語,轉頭發現了還在受訪當中,不禁自嘲自己也有創作侷限:「有些東西,我覺得好像沒有辦法用文字寫出來。所以我沒有辦法教書(大笑)!」
影集 VS 電影
去年在台劇《良辰吉時》中有特別出演關鍵角色,這般對於華語影集也有所付出的她,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時仍不免感概地說「電影業可能被串流平台取代」。對張艾嘉而言,作為一個觀眾,看電影是有儀式感的;至於在家追劇則有追劇的過癮:「看電影是要走出家的,小螢幕是走回家的。大銀幕跟小螢幕的分別,終究還是要大家自己親自去體會。」或許是疫情時代,讓觀眾走出去、和很多人一起享受看電影的感動這件事情變得很難,這也是令張艾嘉真正覺得可惜的地方。
過往不少傑出的影人甫出道是在電視圈練功,後來轉戰電影,愈發精進。幾度擔憂於電影業有可能會被串流平台取代的張艾嘉,不諱言自己現在仍相信創作者拍完影集、耕耘或練功有成之後,將會轉戰電影圈、拍出更棒的電影。即便現在的趨勢看似是電影人才都流往資源看似較豐的影集劇組裡去了。但張艾嘉仍希望可以提醒大家:「創作者在適應拍攝影集生態的過程中,還是要記得,不要讓自己的心態變得很疲乏、疲憊。」
張艾嘉解釋拍攝電視劇或影集的戰線時程較長,雖是磨練但也可能是消磨:「現在平台各式各樣,不管演員是要參加真人秀、影集,或者是電視劇,大家無法避免會講到工作量、賺多少錢這些被量化的工時或工資。我知道拍影集有多辛苦,它可能會把創作者的每一年塞得滿滿的,大家是會記得你沒錯,只是為了這個而已的話,難免就會變得很疲憊。可能你就沒有時間慢慢地去磨一部電影、或和團隊一起深入地共同研究一個角色。畢竟每天都需要啪啦啪啦地把既定工作量做完。我擔心的是一個演員在這過程中,會逐漸把演戲當作『只是一個工作』,而不是你熱愛的事情。」
明星 VS 演員
「過往人們會區分電視演員和電影演員,對我來講這不一定是有絕大的影響。但為什麼我自己平常會很少出現在很多地方?因為我不要大家記得我的樣子,我不希望我在一部電影裡的角色出場的時候,大家要花個半小時去忘記我是張艾嘉。大家常常講誰是明星、誰是演員,誰是明星演員... 並不是講明星好或不好,而是明星的光芒有時候一大,會容易讓大家記得明星的樣子、忘記她/他成為角色時候的用心,觀眾的印象比較難轉過去、難投射在角色身上。我覺得這對演員來講會是一個障礙。」
張艾嘉以她以前看過的一部經典電影為例:「《茱莉亞》(1978)裡面有兩個女演員,一個叫珍芳達、一個叫做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因為那時候的影迷對凡妮莎沒有那麼熟悉,她是個歐洲的英國演員、珍芳達是美國演員,很紅的一個明星。看片過程中大家就是會花很長的時間要忘記珍芳達是珍芳達。但看凡妮莎演戲就覺得好棒、她一開始演就是那個角色。那時候就我告訴我自己:我要成為凡妮莎。」台灣演員爭氣,不少演員漸漸地名氣與作品量都兼具,尤有甚者也成了令人稱羨的明星演員,但在表演工作與明星事業之間的工作量的配比,如何取決?這絕對是他/她們演員之路上的一大考驗。
難怪好萊塢明星演員總愛對自己的外貌做出大改造、讓觀眾第一眼就認不出來。張艾嘉提到明星演員彭于晏:「我還記得拍《熱帶往事》時(2022年電影,台灣現可透過串流觀賞),我跟彭于晏一起演的時候,看到彭于晏為了那個角色瘦成那個樣子,他那個裝扮、把自己曬得髒髒乾乾的,我們在定妝的時候,他一走出來、我就是看到那個角色,我也立刻就進入了自己的角色。如果有演員願意這樣子去為了角色去做改變、做出配合,那他就是一個好演員。」
出道半世紀,以多棲藝人身份一路走來,作為一個過來人,張艾嘉坦言唱歌一直是自己很熱愛的事,但最終她還是選擇轉頭專注在電影的領域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專長、和屬於他的最佳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實是滿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我們不可能什麼事都很棒。我在戲劇領域找到更多我擅長的東西,我覺得我更適合這一塊,所以就當音樂是一個興趣。我也相信,如果當年我把音樂放在心中第一個位置、把戲劇放掉,只唱歌的話,或許最後我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個風格。其實不管做什麼,一個人就是要去找到你自己的一個風格位置。」
「你的風格就是你的個性」
「現在大家都會講風格風格,其實一個人的風格會跟自己的個性很像。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你的格調是什麼?久了你就會發揮、散發出一個氣息。那個東西是你要自己認知到的。」
張艾嘉更大方分享她的風格:「其實我以前也不太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直到好多年好多次,很多觀眾跟我講說『我看你的戲走出去,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原來,可能給人溫暖的感覺就是我的風格。這個東西是很自然的,不是我刻意去做的,真的就是一個自然的散發出來的一種感覺。當有很多人告訴你的時候,你會比較清楚原來自己帶給了別人什麼。所以你也不用刻意去做什麼,慢慢去感受你自己能夠給這世界的東西是什麼?你的專長是什麼?就試著去把那件事情越做越好就好了。」張艾嘉溫暖訴說著。
但張艾嘉笑說她認為「找自己」是個奇怪的字眼:「我覺得那過程比較會像是... 你一定要承認自己好跟不好的地方,然後你把好的保留、讓它更美好。不好的部分要想辦法去修正它、把它變成好的。這過程是一種奇妙的轉換,其實會花掉一個人好長的一段時間。但是不要急,慢慢地你會找到好多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它,總之不要停止去做這些事,讓你變成一個越來越好的人。」
若你也跟張艾嘉一樣,總感覺世間太多遺失的美好需要被好好回望,包括昔日的香港,那麼電影《燈火闌珊》將能陪你走上一段。《燈火闌珊》故事講失去的家人、也講失去的消逝中的傳統工藝。
《燈火闌珊》電影 4/14 全台上映。
延伸閱讀:張艾嘉敢亂想,但沒有辦法教書!
延伸閱讀:張艾嘉:坂本龍一是能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合到古典音樂的大師
延伸閱讀:張艾嘉:你的風格就是你的個性
movie_id:1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