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C傅葆石新書 探討港媒與亞洲冷戰

香港電影一直被視為過去幾十年來帶動亞洲電影發展的主力之一,但或許很少人知道,香港其實是亞洲文化冷戰的重要戰場。香檳伊利諾大學(UIUC)歷史系教授傅葆石(Po-Shek Fu) 對此收集了大量檔案資料和訪問了很多歷經冷戰日子的電影人、雜誌編輯和學生社運份子,深入探討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如何動員香港電影和印刷媒體影響東南亞和全世界的華人,出版了新書「 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在香港長大,多年來從事華語電影研究的傅葆石說,50、60年香港的電影和普羅文化可以說是「普通話」當道。電影由邵氏主導,聽歌不離鄧麗君、姚蘇蓉。他因為想了解這個文化現象,看了很多資料才發現,這背後和亞洲冷戰有關。他表示,「當時香港在英國統治下要表現中立,各方勢力得以共存,又同時互相爭鬥,諸如電影、報紙雜誌,都分成左右兩派,情況曖昧複雜」。

傅葆石在書中指出,50到70年代底,中美冷戰和國共內戰在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錯綜交匯在一起。1946至1950年間, 為逃避內戰和 政權交替,很多作家,媒體人、電影人從上海以及中國各地移居香港。正因為大批「南下」文化人和影人留落香港,與大陸咫尺之隔,他們思鄉情重,關懷國是,加上香港鄰近大陸,享有一定程度的言論出版自由,又是一 個自由港,人流物流進出自由,更在戰後已有一定規模的大眾媒體工業,所以受到美國白宮、台灣國民政府和北京政府的重視。

他們所關注的主要不是香港本身,而是如何利用標榜中立的香港作為基 地,通過特別是電影和各種印刷媒體,互相或明或暗你爭我鬥,展開文化宣傳戰和心理戰,目標是爭奪東南亞以致全球的離散華人的認同和支持。

傅葆石表示,以往冷戰歷史研究聚焦美國、蘇聯,和歐洲,到最近2、30年才逐漸延伸到全球南方,即第三世界。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冷戰的研究不應侷限在軍事、武器、國際外交等面向。香港在所以沒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主要是因為香港不像東南亞、非洲或者拉丁美洲等多數殖民地國家出現反抗殖民者的鬥爭浪潮。

從文化冷戰的視角,更能明白香港的電影和出版文化在60和70年代的「黃金時代」,不斷壯大、雄霸一方。「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 為此討論了如李麗華,夏夢,凌波,葛蘭,鄭佩佩和胡金銓,張徹等知名影人,以及他們紅遍大陸以外華人世界的作品。書中亦深入探討50、60年代帶動新思潮,影響了無數港台和東南亞年輕讀者的「中國學生週報」。隨著中美建交和「南下」一輩的老去,香港文化冷戰步入逐漸衰退。「

「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進一步信息,可查詢:https://reurl.cc/K0EyDn。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機師降落前昏倒 女乘客「接手開飛機」驚險迫降 左機翼斷2截
缺原料影響是拉差辣醬生產 員工無事可做改花壇種菜
非裔搶匪 開車撞人劫包 珠寶店老闆夫婦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