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列「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 一文了解分級標準與健康影響

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又稱人造甜味劑(Alternative sweetener),是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推出低卡可樂的關鍵原料。

由於苯酮尿症患者無法代謝阿斯巴甜的分解物「苯丙胺酸」,因此業者須在包裝上加註「苯酮尿症患者禁用」等警語。常見品項包含,減肥飲料、口香糖、布丁、冰淇淋、優酪乳等製品。

IARC為何分類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

IARC將導致癌症物質分為4個等級:1級確定致癌物質、2A級高度可能致癌、2B級可能致癌風險、3級不確定會致癌。而致癌物分類條件包含,(1)有限的流行病學致癌證據、(2)實驗動物中有充足的致癌證據、(3)具強力的致癌機制證據。

根據IARC官方說明,若評估物質3項皆同時符合將歸類於1級確定致癌物,倘若同時滿足(1) 與 (2、3)中的其中一項則規類於2A,而阿斯巴甜因對人體研究證據有限,動物實驗證據相對薄弱,但相關實驗的致癌證據不容忽視,因此歸類於2B。

1級致癌物(Group 1)

有足夠證據證明對人體具有致癌性,如抽菸、酒精、輻射等。

2A級致癌物(Group 2A)

對人體研究證據有限,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如紅肉、高溫油炸的排放物。

2B級致癌物(Group 2B)

對人體研究證據有限,而動物實驗證據不充分,如阿斯巴甜、加油站氣體。

3級致癌物(Group 3)

對人體致癌性的研究證據不足,如咖啡因。

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食品安全與癌症風險領域的學者提出見解,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呂廷璋指出,IARC將阿斯巴甜分為第2B級,代表對人類的致癌性的資訊不足,尚需要有更多研究。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阿斯巴甜的致癌研究僅有3篇,證據仍薄弱,他提醒,阿斯巴甜對於體重控制或預防傳染性疾病是沒有效果的,不需過於恐慌食品中添加的阿斯巴甜,但也毋須將其視為保健品。

阿斯巴甜攝取標準為何?

WHO過去將阿斯巴甜每日允許攝取量定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而此次研究報告指出,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該標準需要調整,委員會表示,民眾在規定攝取量內可食用。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聯合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的公開資料顯示,一瓶低卡飲料約含有200至300毫克阿斯巴甜,若以70公斤成人為例,一天大約喝9至14瓶才會超過建議攝取量。

其它代糖是否有致癌疑慮?

除了阿斯巴甜以外,台灣核准使用的甜味劑共有26種,其中市面上常見的甜味劑包含,糖精 (Saccharin)、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Potassium)、蔗糖素 (Sucralose)以及甜菊醣苷 (Stevia)。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凌明沛說明,目前台灣法規可用的甜味劑「糖精」(Saccharin),IARC將其與「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鈉」列為無法被歸類為致癌因子。他指出,糖精雖對小鼠有致癌性的證據,但人類對糖精的代謝方式不同,且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當作甜味劑的糖精對人類具有致癌性。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呂廷璋也說,食品添加物的代糖都經過完整的評估後才被允許使用,且由於人工甜味劑的高甜度,會有「自我限制」的性質,因為甜度高,因此用量少,使用太多反而使產品的口味變得無法被消費者接受,因此攝食量不會太高。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WHO列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物 食藥署:勿喝逾9瓶代糖飲料
熱感紙含致癌物 碰過未洗手恐吃下肚
降血壓藥又傳含致癌物 衛福部預防性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