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小憤青報到 家長用這7招幫他們發光!

image

作者:田育瑄 / 圖片來源: 黃建賓攝(情境設計,無涉真人)

美國《Psychology Today》網站的專欄作家暨國際非營利組織「成長領導人」創辦人兼董事長提姆‧埃爾莫爾(Tim Elmore)在最近的專欄提醒父母和老師:「Z世代」來了!

研究指出,「Z世代」是指自2001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和「Y世代」相比,Z世代有七個明顯的轉變:

1. 謹慎性格

兩千年後出生的「Z世代」,歷經網路泡沫、恐怖攻擊、種族不安和金融海嘯等議題。「Z世代」因此生性較為謹慎小心。

2. 未雨綢繆特質

對成長於經濟榮景的「Y世代」來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然而對比Z世代,金錢相對緊縮,多代同堂的現象足足成長了四倍。意即人們必須要學習分享彼此的空間和資源,許多「Z世代」受時勢影響,必須以現實為考量並學習未雨綢繆。相對「Y世代」的樂觀主義,「Z世代」壓抑甚至帶點憤世嫉俗。

3. 駭客學習法

對「Y世代」而言,透過考試進入大學是理所當然的升學途徑。而「Z世代」孩子可就不能依樣畫葫蘆,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Z世代」發現他們必須提早準備好進入職場以及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快速不等於橫衝直撞,而是透徹了解事物層層的運作方式。「Z世代」選擇進入長春藤盟校選修免費課程、獲得線上證照,並結合實務經驗,邊做邊學。這是因為「Z世代」看到「Y世代」為了進入大學而背負沈重的學貸,他們並不想這樣。

4.儲蓄多於消費

根據美國廣告公司Sparks & Honey的調查發現,「Z世代」花錢的速度不如「Y世代」來得快。平均而言,每位「Z世代」孩子每周有新台幣五百塊的零用錢,他們通常不會立刻花完。57%的「Z世代」傾向儲蓄多過於消費,這再次證明「Z世代」。

5. 不只當媒體閱聽人更是創作者

「Y世代」可以花數小時觀看youtube影片、線上電視和電影,「Z世代」也會這麼做,但他們還會「創造」新的傳播內容。他們喜歡密集的互動體驗,也喜歡動手編輯和產出。四分之三的「Z世代」孩子希望現在的興趣可以成為未來工作的一部分。

6. 不留下數據腳印

在你心中,文章受歡迎參考指標還是以按讚數、分享數、瀏覽數決定嗎?「Z世代」的世界不是這樣,他們知道這些數據可能成為未來雇主、父母和老師的追蹤方式。他們更希望訊息傳完就立刻消失,所以現在他們更傾向使用Snapchat、Whisper、Secret溝通,至少「看起來」訊息是消失了。「Z世代」知道Twitter、Facebook、Instagram這類社群媒體留下的「數據腳印」,可能是未來傷害自己的潛在危險之一。

7. 以圖像取代文字溝通

當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不確定性日益提升,「Z世代」直覺性地想要簡化溝通,他們用表情圖號、貼圖、照片代表文字,也切換使用各式社交媒體,渴望儘速分享內容,也期待馬上被理解。

我們可以怎麼做?

以上特徵可看出「Z世代」的性格在許多方面都相對堅強,但仍需要許多幫助。提姆‧埃爾莫爾(Tim Elmore)認為大人可以從提醒Z世代思考以下的問題,幫助他們發光發熱:

1. 踏出舒適圈、學習冒險並展現勇氣

2. 看事情的光明面,並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

3. 找出正確的教育途徑

4. 溝通儲蓄和未雨綢繆的概念

5. 學習透過創造,讓潛力發揮在未來工作

6. 散播「具有建設性訊息」的影響力

7. 學習透過隱喻和圖像和「Z世代」溝通

【延伸閱讀】

錯誤的學習方式 比沒學還糟糕!

整理書包3步驟!第1步最關鍵要做好做滿

【別再OP】孕婦可不可以打流感疫苗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