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鳴專欄】台灣社會真實案件《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人性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前2集播出後,編劇呂蒔媛主動在臉書道歉,她疏忽將賈靜雯的台詞寫錯:「法務部不是覺得台灣法治教育不足…承辦法官不接受訪問…」實際上,台灣的法官應隸屬「司法院」,檢察官才屬行政院「法務部」。忙亂中把台詞錯用了。

但是,多少觀眾在觀看時沒有發現這是個瑕疪?或許一般大眾與法理觀念的距離有點遠,就像在電視新聞看到殺人犯罪,多數人可能會先想到「是不是該處死」?

絕大多數的人性,是想與「惡」保持距離的。

這一個錯誤的巧合,正好呼應了這齣電視劇的命題:「人性真實」。即便該劇並未直接改編哪件真人真事;但呈現的錯綜情節,都彷彿許多曾出現在你我眼前的社會事件,因為較真,在劇情的壓迫之外更多了一分毛骨悚然。

無論電視新聞台轟炸式的恐怖訊息、YouTube上無盡獵奇的畫面、隨機殺人慘案、為兇手辯護的律師被輿論抨擊、潑糞的受害者家屬、精神病院設立社區的爭議、甚至遠在峇里島的爆炸恐攻…這些,都在我們生命經驗中實際存在。

劇情的開端是戲院無差別殺人案,被關的兇手目前僅短暫露面,他高瘦的身材和冷陌臉孔,穿著制式受刑服和平頭,極易讓人聯想那個新聞畫面:2014年在台北捷運犯下殺人案的兇手鄭捷。其後,這類隨機殺人案件不止,2015年在北投某國小殺害女童的龔重安案、2016年內湖光天化日的「小燈炮」命案,甚至今年3月才剛發生,台鐵上某男子揮著水果刀喊出「我是下一個鄭捷」的驚悚事件。如果發生在你眼前,你會怎麼樣?

第二集出現幼稚園疑似被侵入脅持學生,新聞台第一時間都指向附近剛設立的精神病院。現實裡,2004年的台北新莊,長久以來專門安置痲瘋病者的樂生療養院,因為要興建捷運機廠引發被迫拆遷的爭議關注;接著有基隆的「暘基康復之家」;2017年,歷史悠久的龍發堂也出現存廢議題。如果這些機構設置在你家旁邊,你會如何看待?

這一樁樁事件是「惡」嗎?

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的事情,《我們與惡的距離》描繪出牽扯其中的人物糾葛。因為取樣的相對真實性,並非多數戲劇的揣想杜撰模式,所以一樁樁展開來,你很容易被帶入情節裡。尤其演員們投入詮釋的渲染力足以牽動情緒,於是「人性」會進入你的思考中。無論置於親子、夫妻、手足、姻親或同事之間,甚至是陌生人。連結的都是人,所以衍生出的都是人性。

故事其實在問你:親人被殺害了可不可以因此與世界為敵?精神異常的人會隨便傷害他人嗎?因為親哥哥犯罪了人生就必須跟著毀滅嗎?曾經外遇的男子無法良善教育自己的女兒嗎?律師的正義最後是否都會變成勝負功利?搶收視率播新聞的記者難道真的都沒有世界觀嗎?醫生能治癒的人到底有多少?

人性會駕凌情感之上,一旦被事件波及。

現代多數的事件可能都會被記錄成影像。《與惡》每集的片頭都會以一則電視台頭條新聞展開,新聞影像再變成一幅YouTube播放頁面;像極了多數鍵盤客上網的日常視覺。

隔著螢幕,你可以跟世界保持很遠的距離,只用文字言語去批判。但如果你願意多花時間去思考事件中含蓋的因果,換位試著理解當事者感受,無論善或惡,你都會距離他們更近。

故事永遠在發生中。我們都希望是好的,可是總不能一直忽略壞的。

「接著,《與惡》第三、四集,要再給你嫌疑犯罹患「思覺失調者」的真相,以及殘忍的2童殺害案。」

【Yahoo專欄作者張哲鳴】影評人、電影工作者。曾任《蘋果日報》電影組長,採訪過坎城、威尼斯等影展。著有《如果沒有見過地獄你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永遠》,影評臉書粉專為「鳴影品」。

※不加入Y!電影粉絲團,你就悶了!

yahoo奇摩電影
yahoo奇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