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獨立書店 靠餐飲文創養書

旺報【記者李怡芸╱專題報導】 與過去逛書店經驗不同,如今走進巷口書店,迎面而來的可能是吧台;飄進鼻腔的除了書香,更多的是咖啡、餐點香甚至是酒香。網路時代備受衝擊的實體書店,從誠品開始以複合型式延伸「書店」定義;兩岸三地以獨立精神自居的獨立書店,近年也不敵主流市場趨勢,多半採取複合餐飲、文創商品模式,以饌養書。 在雲南大理開了3間「雜字」書店的女賊坦言:「2013年下半年起猛然覺得,若過去是下雨天,那麼如今已然是暴風雪降臨。」大陸讀者迎來「讀屏時代」,她坦言獨立書店被迫轉型賣「比較掙錢」的文創商品。據不完全統計,獨立書店內雜貨餐食的銷售占比從20%提升至50%,女賊更直言:「書已成為書店裡次於餐飲、雜貨,排名第三的『小三』!我想未來實體書店只能盡量提供讀者吃喝玩樂;不想辦法轉型,再忠實的讀者也只能替你送終,沒有誰會為了救一家書店而瘋狂買書。」 結合在地農特產品 台灣同樣面臨書店複合餐飲與文創商品的轉型。經歷幾次搬遷,「東海書苑」即是從校園書店轉型為咖啡與書店複合共生的典型;「偵探書屋」是白天提供手沖咖啡,夜間有美國冷硬派小說中的偵探才懂得品嘗的波本威士忌;「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認為,要比咖啡香,書店畢竟比不上林立的咖啡店,乾脆以「買書500元送咖啡」表現誠意。台中「一本書店」抱著分享的心情,店內提供的食物是自家餐桌上可見,健康樸實的焦糖布丁與蘋果派。 結合在地情懷的農特產,是兩岸獨立書店兼具與地方互動、提供特色美味、銷售文創商品的三贏模式。台北市新生南路巷內,從愛護地球和保護老樹出發的「伊聖詩私房書櫃」,一面提供綠色設計、慢食、環境議題的書目,一面提供無添加烘焙輕食與有機飲料,並不定期舉辦小農市集;宜蘭的「小間書菜」二手書店,讓人以書換取店主彭顯惠的先生及其農友生產的有機菜、米;大陸「雜字」位於大理旅遊景區,也以文創概念,利用當地普洱茶和梅子,開發出「女兒茶」、「失身酒」。 爭取認同永續經營 儘管兩岸獨立書店複合式經營蔚為風尚,高雄「三餘書店」內的「二樓食堂」也以在地食材和環境友善茶品做出口碑,但經營團隊之一的鍾尚宏指出:「餐飲雖能帶來跨業收入,但也因為面對的是大眾市場而客群模糊,不似書店容易找到具共鳴如朋友般的消費族群。」再者,餐飲有「無法庫存」的成本壓力,鍾尚宏認為未必是獨立書店複合的最佳選擇。 回歸對閱讀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台灣獨立書店行之有年,且認為對於業績和培養忠實顧客最必要的手法,仍是定期舉辦藝文沙龍,如「三餘書店」舉辦詩社、電影社活動;「偵探書屋」成立本格派、冷硬派等不同類型的讀書俱樂部,開設小說寫作坊;「唐山書店」辦作家新書發表會等。身為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的陳隆昊指出:「獨立書店的生存,靠的就是一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