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一甲子 兩岸唐三彩合璧共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天(26日)發表「時光流轉下的印記」紀錄影片,慶祝今年12月4日史博館建館屆滿60週年;另外同步展出「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讓原本同屬於中國大陸河南博物館的史博館與洛陽博物館唐三彩文物,在一甲子後首度合璧展出,見證華夏文化淵遠流傳的傳承歷史。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個成立的國立博物館,最初館藏除了戰後日本歸還古物外,最重要的就是一批原屬於中國大陸河南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其中又以唐三彩最為著名。 史博館館長張譽騰指出,河南博物館(當時為開封博物館)文物在抗戰期間一度搬遷至重慶防空洞,抗戰結束後又碰上國共內戰,當時國民政府計畫將文物全部遷移到台灣,還派了三架運輸機準備載運;結果前兩批文物順利運抵台灣,最後一批被中共解放軍攔下,當時河南博物館館藏文物,目前分別館藏於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大陸河南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 為慶祝史博館60歲生日,史博館除拍攝紀錄影片,更與洛陽博物館合作,共同策劃「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讓兩岸唐三彩文物各60組件在一甲子後,首度合璧展出。張譽騰表示,正因為有這一批來自河南博物館的文物館藏,展現了台灣多元文化中與華夏文化的深厚淵源,這是史博館的國寶,也是史博館建館以來的特色與定位。張譽騰說:『(原音)我們因為東西都是大陸過來的,所以我們跟大陸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台灣的多元文化裡面,有一部分是跟華夏有非常深厚的淵源,所以我們這些文物就是溯至春秋4、5千年,台灣文化可以拉到這麼遠,表示海峽兩岸有一些文化的淵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寶,我覺得這個自始至終都是歷史博物館非常重要的定位。』 雄獅美術雜誌創辦人李賢文則認為,史博館除了延續中華文化一脈傳統,另外也接軌國際,舉辦米勒、黃金印象、米羅的國際大展,更重要還提供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發表空間,是台灣文化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歷史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