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媽媽的飲食_中醫觀點》哺乳娘多吃溫熱、補氣藥膳 嬰兒火大
哺乳的媽媽吃太補,可能影響嬰兒健康。中醫師陳贊文在一場講座中指出,有些媽媽並不虛弱,卻吃補過頭,嬰兒跟著火氣大。 中醫師陳贊文指出,有時長輩給媳婦補太多,但基本上藥不能隨便吃,中藥也不能隨意服用,很多情況是藥物成分透過母乳被嬰兒吸收才發生問題。有些家庭一直燉偏溫熱、補氣的補湯給媳婦補身體,但媳婦體質不虛寒,服十全大補湯上火,而喝母乳的小朋友跟著火氣大,讓原本應該偏軟的嬰兒排便狀態結塊變硬,媽媽焦急著帶孩子尋求中醫門診治療;中醫認為這大都是體內有熱的表現。醫師囑咐媽媽停止服用補品,嬰兒的上火問題也不藥而癒。 中醫師提醒,是否需要溫補,主要還是需要中醫診斷。當患者出現體力差、指甲、臉色、舌色偏淡白,脈細弱,中醫常用溫補中藥等以補氣補血。但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只是傳統溫補法的一部份。進補只是藉由補充食物或溫和的藥材,來維持生理機能平衡的方法之一,建議民眾進補前尋求中醫師的意見。 中醫認為,再溫和的藥材也要視體質狀況給予。對於傳統的溫熱補湯若體質非虛寒者,喝多了,容易出現不舒服症狀。醫師提醒,不需要補氣補血的民眾對於人參、黃耆、當歸、熟地、肉桂、菟絲子等溫熱藥與辛辣類食物,少碰為妙。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產後哺乳應多補充鐵質、鈣質、優質蛋白質、葉酸類跟B群的食物。還有,像是膠質、造血食物,對於產後恢復也有幫助。中醫認為,乳汁來源不足通常與身體氣血虛、肝氣鬱滯有關。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哺乳的媽媽飲食可多攝取一些含有膠質的食材,如黑木耳、白木耳、豬腳、鮮魚、鰻魚、黃豆、黑豆、山藥等。尤其是有貧血或低血壓體質者,應多攝取一些幫助體內造血的物質。在中醫認為,乳汁不足是由於氣血不足、津液的缺乏,而導致無乳的機理。因為身體氣血的虛弱、肝氣的鬱滯,會導致生化乳汁來源不足。 陳醫師表示,中醫辨證調理上,產後若氣血的虧損,無法產生足夠的乳汁,易有容易疲倦、氣色不佳、食慾差,可用補益氣血,加上通乳的藥方,如八珍湯,加上通草、王不留行等,幫助補養氣血、通乳。而若為情志抑鬱、肝失調達,使得氣機不暢,阻塞了經絡,導致乳汁的運行受到阻礙。此時,乳房容易漲痛,煩燥、食慾減退。此時可用疏肝、解鬱、通乳類的藥方,如下乳天漿飲,幫助疏肝、養血、疏通胸部經絡。 醫師指出,產後注意正確哺乳方法,飲食不宜太油膩刺激,建議穴位的按摩,可按摩少澤、膻中穴,以及疏通兩側的淋巴結,都有助於促進乳汁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