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州戲精髓 花舌千迴百轉

旺報【記者陳怡君╱專題報導】 唱腔千迴百轉、尾音勾人魂魄的泗州戲,又稱拉魂腔。戲劇表達的故事題材充滿鄉土氣息,唱出老百姓心聲,十分「接地氣」。唱響淮河兩岸的泗州戲,精髓在九轉十八彎的「舌頭功夫」,有些演員可能學了大半輩子,也學不會打花舌。 民間有「南黃北泗」之說,長江以南唱黃梅戲,長江以北唱泗州戲的多。安徽省泗州戲劇院院長宮勝春指出,拉魂腔最早發源於蘇魯豫皖四省,山東又發展出柳琴戲,江蘇演變成淮海戲,到了安徽泗州就成了泗州戲,其實系出同源,有「血緣關係」。 唱出市井小民心聲 泗州戲最大特色就是唱腔,聽來繚繞動人,句句勾心。唱到每句尾音翻高八度拉長,在飆高音同時夾雜花腔打舌技巧。「花舌」不但高難度,更難學的是韻味,許多演員唱了十餘年才習得精髓,也有人唱了一輩子還是學不到要領。 「拉魂腔」依唱腔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南腔北腔,山東柳琴戲屬北腔,較偏梆子戲;泗州戲的南腔以旦角為主,唱法比較陽氣,且全以方言歌頌。 泗州戲所表達的故事題材,多半為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小戲,能唱出市井小民心聲,廣受大眾喜愛。 接地氣的泗州戲,曾是淮河沿岸最響亮的民間戲劇,但隨著農村城鎮化,觀眾流失,接受度大不如前。加上老一輩表演者過世,面臨後繼無人困境。 宮勝春說,老演員表演不用樂譜、劇本,表演都直接唱。文化單位現透過整理、編輯,將老演員的絕倫演出寫成具體劇本、樂譜,並錄音、錄影記下唱詞唱腔,讓技藝得以流傳。 沒有專業學校教學 安徽幾個規模較大的劇團,也積極培育新生代上台。現能登台亮相的妙齡女演員,進劇團起碼都10年。演出《小二姐作夢》裡「小二姐」的楊靜,更是從小就隨母親學習泗州戲身段。 宮勝春談到泗州戲傳承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沒有專業學校。它不像黃梅戲,更不像一般歌唱舞蹈,因為面向小,沒有專業科系,也沒有學校能教。即便有心想學,管道也不多,只能靠政府安排專業演員到藝術學校教學。 幾個規模較大的劇團,積極到城市、鄉村巡迴演出。安徽省泗州戲戲劇院每年有100多場惠民演出,今年更以泗州戲結合音樂劇方式到省城演出《綠皮火車》,盼培養更多城市觀眾,讓泗州戲吸引年輕人,進一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