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貿易談判難為中美兩強相爭劃下句點

工商時報【主筆室】 近半個多月來,隨著中美貿易戰一會揚言開打,一會又露出和談曙光,令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尤以美股與陸股的跌幅最為顯著。 如美東時間5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D. Trump)在社群平台推特發文,表示將於5月10日對中國進口商品調升關稅至25%後,6日上證開盤後出現千股跌停,盤中更一度跌破2,800點,最終收在2,906點,跌幅達5.58%。而當周的中美雙方第11輪貿易談判一如外界預期,未能達成協議,但川普表示收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封美好的信」,加上中方談判代表謙稱自己帶著誠意而來,使5月10日上證開盤上漲逾1.5%。當日接近中午時分,因美方調升關稅措施即將生效,令市場再轉謹慎。不過,午後傳出中國國家隊進場護盤消息,使陸股在下午盤展開反撲,最終大漲收市。 5月13日中國展開反擊,宣布將自6月1日起對美國進口商品提高關稅,令道瓊指數開盤急瀉逾500點;但隔天川普又稱美中貿易戰是「一場小爭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說,中國同意繼續進行相關討論,使當日金融市場大多收漲。惟美東時間5月15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禁用對國安構成危險的電信設備,中國網通大廠華為亦在黑名單之內,陸股再度下修,而5月20日美方又表示提供華為90天豁免期,似乎願意給予談判空間。 自川普推文以來的短短兩周時間裡,中美兩國及全球金融市場之所以像坐雲霄飛車般急升急跌,主要是受到市場「預期」貿易談判破局,會導致中美雙輸的後果,進而拖累全球經濟,遂促使股市下跌;反之,如雙方談判有正面消息,則預期經濟有望轉好,又令股市回升。 問題是,這種源於對經濟後勢的「預期」,難以觸及貿易戰的問題核心,反而易如在主人身旁追前跑後的狗兒般,白忙一場。若想理解當前中美貿易談判角力的成因,則必須從中美兩國在國際舞台上─地緣政治與貿易規則主導權,現今座落何處切入。 就國力演進歷程而言,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是國際政經秩序的主導者,也是地緣政治走向的操控者與最後仲裁者。然而,近20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亞太區域的影響力亦漸增。習近平上任後,更進一步部署屬於中國的全球性戰略及建立新的國際規則,推動一帶一路、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中國製造2025、人民幣國際化皆屬於此,再加上積極拉攏非洲、東亞、東歐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南海爭端等地緣政治議題上的強勢態度,使中國從一方之霸,朝向新全球霸權寶座邁進。 可想而知,此舉當然會威脅到位居「現狀強權」(status-quo power)的美國,總統川普在其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即直接點名中國與俄羅斯俱為戰略競爭對手,亦是意圖改變印太格局、動搖美國的核心利益的「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 再就貿易規則的主導權觀點來看,於2001年進入WTO後的中國,挾其龐大勞動力、低勞動標準及環保標準的優勢,扮演世界工廠角色,更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及第二大經濟體,以量變導致質變之勢,成為擁有國際貿易優勢的「現狀強權」。在不公平貿易操作及資本帳管制下,中國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尤以對美貿易為然,且在累積大量外匯準備後,中國更試圖透過貿易優勢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甚至拉攏沙國在上海證交所發行人民幣計價石油期貨,挑戰美國的態勢愈見明確。 於是,在自保與維權─確保現有的地緣政治主導權不被弱化、奪回貿易活動與規則主導權的考量下,對中國大掀貿易戰,便是美國在全球承平時期的最佳與唯一選項。既要藉此縮減美國對中國長期的貿易逆差,也希望重塑美國身為國際經貿規則主導者的絕對強勢地位。 易言之,由於中美兩國都積極爭奪地緣政治與貿易規則主導權,使貿易談判縱能達成協議,也絕不會是中美競爭關係的「完美句點」。 麻煩的是,原本各界多認為川普在對中貿易戰上的暴衝與反覆無常,乃源於「個人特質」,華府政治菁英與美國大型企業必然會適當地發揮制衡力量,使局勢不至於惡化。惟就當前情勢看來,不只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對積極處理「中國威脅」有共識,就連美國企業的態度也默默地出現轉變,許多企業巨頭不再如川普上台之初,大聲抨擊其強硬的貿易政策,反而稍稍配合政策做出相應的決策調整,而近日Google呼應川普的華為禁令,表示將中止與華為的合作即是一例。 因此,即使不少人認為中美貿易戰達成協議僅是時間問題,不必對雙方當前看似刀刀見血的角力與拉扯太過悲觀。但只要美方堅守國際政經秩序主導者地位的意念不變,中方問鼎全球政經強權的雄心不改,未來數十年中美關係衝突與轉變仍難避免,而當前的貿易戰縱能談和,恐怕也只是換個戰場或作戰手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