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進轉南進-台灣人才看錢景 東協勝中國

工商時報【邱莉玲】 台灣正在複製15年前的人才大遷移,只不過這回從「西進」轉向「南進」,東協成為台灣人才就業、外派新首選!其中,40歲以下的上班族對外派東協最躍躍欲試,遠勝中國,外派東協國家中,近七成首選新加坡。 在今年簽下東協經濟共同體後,東協十國變成單一市場,擁有比美國還高的經濟成長率、比歐盟還多的人口,形成一股「東南方的上升力量」,正對台灣人才產生磁吸效應,「中國經驗」已成普遍,東協人才正從稀有變成主流。 遠見雜誌與104資訊科技昨(26)日公佈合作調查結果,發現九成上班族願意或考慮外派東協或中國,但若二選一,36.9%的人更傾向外派東協,超越中國(34.7%)。 從職涯發展來看,45.8%的人相信,履歷表上若有東協外派經驗,比外派中國加分;愈年輕的上班族愈認為,外派東協比外派中國更具未來優勢。 卡位中國不易是推力 此外,44.4%的受訪者認為,「市場潛力大」是南進最大的拉力,接下來是「能與國際人才競爭」、「薪資福利較優渥」、「趁年輕接受挑戰」,都有三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5.1%轉進東協的理由是「台幹中國優勢漸失」。 台灣人才到中國市場發展的前景為何停滯?調查顯示,近八成外派中國的台灣人認為,中國人才資質提升,加上國際人才競爭,台灣人才卡位比以往困難。如此對中國的危機意識與前景悲觀,造就「人才南進」的最大推力。 目前,台灣經理人在東南亞至少還有15年的優勢,年輕人只要有經驗、懂語言,可望闖出一片天。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40歲以上工作者,偏好外派中國,40歲以下則偏好東協者居多。 原因是東協薪資偏低,40歲以上的人經驗豐富,又是中、高階主管,可能不想再去新興市場從頭做起,所以選擇環境較熟悉的中國。 至於台灣人最想前往工作的東協國家,有68.5%的上班族首選新加坡,其次為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 就東協國家整體而言,五成五的徵才廠商是製造業,二成二是電子資訊業,以業務貿易、生產品管兩大職務為主,單看新加坡,所需人才為醫護、幼教人員及基層服務員。 40歲以下為錢景南進 為何台灣上班族願意離鄉背井外派工作?除了前景,也為「錢」景。調查發現,台灣人對外派東協的薪資期待,是台灣薪資的1.75倍,高於中國的1.66倍。意即,月薪3萬元的新鮮人,要5萬2,500元才願意外派東協;要請台灣月薪5萬元的小主管,企業至少要開出8萬7,500元才有誘因。 受到1997年印尼排華、2014年越南排華及泰國多年政變影響,是否會導致不願外派東協的意願?據調查,不曾外派東協者,42.4%的人最擔心「人身安全」;但曾外派東協的人,反而覺得「語言隔閡」是最大障礙,視動亂為短期現象。 有趣的是,除了國際語言英文,東南亞語也成為台灣人學習第二外文的新首選。近兩成的人選擇學東南亞語,遠超過歐洲和日韓語言。 除了語言,要墊高薪資,第二個法寶是「經驗」。東南亞以製造業為主,南進工作者大多來自非頂尖大學或非熱門科系,但在新興市場,能力比學歷重要。 當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遲緩,進入保7%成長率的新常態時,各國眼光無不看上東協十國發展潛力。事實上,台灣正複製15年前的人才大遷移,方向從西進轉為南向。目前104線上有3,931個東協工作機會,占海外職缺1/4。論數量,中國雖仍以超過1萬個職缺居冠,但近2年成長僅18.1%,大幅落後東協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