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認識作家莒哈絲

中國時報【管婺媛╱台北報導】 以《情人》等作品享譽文壇的法國女作家莒哈絲,一生傳奇不輸她筆下的故事情節,今年適逢她百歲冥誕,光點台北電影院將舉辦「永遠的莒哈絲」主題影展,4月26日起播放由她親自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她小說的電影,以及以她為題的紀錄片,其中兩部紀錄片為台灣首映。 情人、堤壩描寫童年 莒哈絲1914年生於法屬殖民地越南嘉定,4歲喪父,母親帶著莒哈絲3兄妹獨自留在越南,靠著教師薪資慘淡度日;她兒時曾遭母親與兄長虐打、嚴厲管教,一生同性與異性情人不斷,晚年 受咽喉癌所苦,81歲於巴黎走完人生路。 世人最熟悉的《情人》,是莒哈絲70多歲完成的作品,這部半自傳小說,深入描繪中南半島殖民地生活,以及她童年時期的愛慾情仇,成為文壇經典。其實莒哈絲36歲壯年時期就寫下《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同樣描寫了她童年的悲慘生活,被稱作「《情人》前傳」。 這部小說後來也被改拍成電影,由柬埔寨導演潘禮德執導,法國實力派女星伊莎貝雨蓓擔任女主角,飾演莒哈絲書中描寫的母親。內容講述一位母親和16歲的女兒蘇珊、20多歲的兒子約瑟夫住在法屬印度支那,為了避免田地被潮水侵襲,母親投資建設一座大堤,卻不斷被沖毀,最終母親在絕望中死去。 拍片風格充滿實驗性 值得一提的是,莒哈絲一生除了寫作,也拍電影,與法國大導楚浮、高達等人同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推手,實踐新浪潮運動中「鋼筆猶如攝影機」、「導演之眼如同作家之筆」等理念。 曾有人批評她的電影太過艱澀難懂,質疑她不該拍電影,但她卻說,自己的電影拍的是內心時間,不能用一般的電影敘事去看它,「有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一個人是可以做一些明明知道不值得做,但卻還是會去做的事。」 「永遠的莒哈絲」主題影展將於4月26日起在光點台北的「文學閱影展」舉行,期間除將播映《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一片外,也將播放莒哈絲執導的充滿實驗性的《印度之歌》、《毀滅。她說》,以及曾與莒哈絲合作《情人》的導演班諾賈克為莒哈絲拍攝的紀錄片《莒哈絲之寫作》、《青年飛行員之死》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