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也讓自己被愛

愛自己,也讓自己被愛

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中,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兩位德國社會學教授寫著:

「男女雙方期望上的差異,也許並不是一個嶄新的現象,真正新的,是對於差異的處理方式。女性愈自認是擁有自我期許的人,就愈難以接受這些期許不會被滿足的事實,甚至會愈來愈要求期望的滿足。…過去女性受到挫折時,會放棄自己的期待,如今,她們會執著於自己的期待而放棄婚姻。當女性愈學會照顧自己,便無法像她們的母親、曾祖母一樣,逆來順受──願意順應丈夫的期待而犧牲自己;願意為了粉飾太平,而默默承受著無盡的情感煎熬。當女性發現,在一整天工作競爭的壓力之後,傍晚還有一堆情感勞動等著她們時,她們可累壞了。」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從社會演變的角度來觀看愛情關係。作者認為,經濟生活的發展所導致的都市化、工業化,讓人們情感與心靈的穩定性都有賴於他人的密切支持,也促使愛情與婚姻成為人們的內在支柱:「對個人而言,伴侶就是全世界,是太陽、月亮,以及滿天繁星。」

並且對於女性而言,她們會努力地在關係裡讓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對於男性,則因為在工作中承受的壓力,使得他們在情感上會高度依賴伴侶。

這些描述讓我想起我在夫妻諮商實務現場時常經驗到的,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渴望在關係裡得到滋養與撫慰,只是會不會表達或是表達的方式不同。於是也就產生了處理期待差異的困頓。

妻子期望丈夫能夠分享內心世界,認為如此才能感覺靠近,在心理上產生連結。她們對於能夠感受到伴侶的情緒變化,卻什麼都不得而知,往往覺得挫敗與疏離,甚至引發內在的不安全感,感到不被在乎與不受重視。因此,為了安穩自己的內心,她們會急切地逼迫伴侶表達內在的感受與想法。

丈夫面對妻子的來勢洶洶,是驚慌的,他們會因為妻子的憤怒與不開心,也在情緒上顯得低落,甚而進入空白狀態,不知道也拙於回應、面對妻子強烈表達的期望。

妻子面對丈夫的沉默與不反應(其實是害怕所造就的空白),更加深了生氣的情緒,更加地炮火猛烈。於是,丈夫更加沉默,因為不想讓關係更惡劣。但若是一時無法忍住脾氣,便會回擊妻子,於是爆發激烈爭吵。長此以往,關係便進入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過程中,無論妻子或是丈夫都覺得受傷。妻子感受在關係中被拋棄,為了讓自己在關係中安定,她會不斷地強烈提出期待。丈夫則是為了維繫關係,會努力地保持沉默,希望可以緩和妻子的怒氣,終止關係的繼續惡化。兩人因此更加難以對話。

如若希望關係繼續留存,雙方的生存策略便會開始展開。

很多妻子當發現再怎麼強求對方也不可能改變時,便會努力尋求自我調適之道。其中之一便是愛自己:放下對對方的期待,期待對方不如改變自己,這樣可能會比較開心。

這概念聽來很有道理,但實務上卻發現,當完全不對對方期待了,時間累積下來的是關係的淡漠,結果造成更多在情感關係中的人們感受到受傷的滋味。

所以,究竟要如何面對期待的差異?要如何處理自己對伴侶的期待?

我總是說:「伴侶是自己的資源,愛自己不等於就不需要期待伴侶,伴侶也是個愛自己過程中的資源。」意味著,我的確需要好好地愛我自己,而伴侶是其中的一份資源。

什麼是愛自己呢?便是我能夠時刻覺察自己內在的經驗,明白我現在需要滿足的需求是什麼,進而採取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我現在餓了,我就帶自己去吃飯;我累了,我就帶自己去睡覺;我遇到一些困難,讓我身心俱疲,沒有力量去處理任何事情,我需要陪伴,於是我會為自己打電話給伴侶或是值得信任的好朋友,請他們來陪我。但若是一時之間找不到伴侶和朋友,我也能夠先安撫自己。

我感受著此時此刻我的需要,如果我自己還有力氣,我可以為我自己做些事情以滿足需要。若我真的很脆弱,我也可以為自己找人來幫忙。

所以,面對我對伴侶的期待,我可以表達。但重要的是,表達不是為了強迫伴侶按照你期待的方式走,表達是為了讓伴侶認識你,讓你有機會告訴伴侶你需要他怎樣地愛你,以及和你相處。也有機會讓你們可以創造性地討論滿足你的需要的方式。

我們不都是完美和理想的,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會有些匱乏,會影響自己在關係中的反應。如果我因為童年被要求懂事,因此沒有被允許表達自己的心情與需要,當我進入情感關係中,我可能會期待伴侶可以承接我所有的情緒,讓我感受被愛與被看見。但伴侶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不可能全然承接。

於是,我得先明白自己的期待與需要,好好地為自己滿足這些需要,例如:面對自己的情緒,接納並且照顧。但我不見得所有時候都能夠元氣滿滿地為自己做這些,所以,我得接納自己有時的不安穩,並且向伴侶表達自己需要他的情緒承接與陪伴。

這樣,我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有著接納自己的限制,以及向伴侶表達期待滿足需求的能力。如此,我便能在關係中自由穿梭,可以愛自己,也可以請求伴侶的愛。

所以,我不需要極端地為了情感關係而放棄自己的需求,也不需要堅持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放棄情感關係。我可以隨時隨地與自己同在,感受自己的需要,好好地為自己尋求滿足需要的路徑──可能是我自己,也可能是伴侶。

這樣一來,我懂得愛自己,也懂得讓自己被愛,於是,在情感關係中,愛,得以圓滿。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