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建築思維 大師開講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進入新世紀的建築思維為何?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麥克.史畢茲及日本橫濱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小嵨一浩,分別以「形速建築創意」及「21世紀的建築為何?」為題,在「遠東國際建築講座」開講。 史畢茲以荷蘭時尚品牌「G-Star Raw」2014年代言人、挪威天才棋手馬格努斯.卡爾森為例,他來自鄉下,平時以電腦遊戲當練習,不固守招式是他獲勝主因,「所謂『創新』是我們將知識重新演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價值,而不是技術性的解決問題」。 史畢茲提到1960年代以來,建築界如庫哈斯提出的「大建築」和「大意識型態」根深蒂固,庫哈斯在巴黎、北京等設計的「大建築」就是其例,但史畢茲認為,世界各地各自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態等變因,才是造就百花齊放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 小嵨一浩則說,20世紀世界人口暴增4倍,建築師以均質方式規畫樣貌相同的建築群,可以簡單化的一個「大箭頭」來表現。而今「小箭頭群組」才是當代建築的思考模型,「一個地方的微氣候、人的流動,都可透過運算保留和進行規畫。」他引述日本建築師原廣司所言:「建築不是由混凝土或鋼筋等物質組合,而是事件組成」,「事件就是這些『小箭頭』,我稱為流動體系的向度。」 小嵨一浩認為包括時間、光、風、水等流動性元素,經過運算發揮在設計中,可成為永續發展的參數。如在九州熊本宇土市立宇土小學校,在雜樹林中放入教室群,教室間沒有隔牆,開放性的門窗引入自然光和風。越南胡志明建築大學基地,校園規畫要考量暴雨影響,一般思考是把水排掉,但他思考的是即使局部浸水使用也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