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物-李開周帶你看古人如何過新年

中國時報【陳建守(台大歷史所博士候選人、「說書」網站主編)】 ☉謝金魚(清大歷史所碩士、「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 台灣人過年一定會吃什麼?其實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有些長輩堅持得有長年菜,有些家庭一定要吃紅燒蹄膀,也有人沒吃到炸年糕就覺得年沒過完。台灣的春節風俗充分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背景,自成傳統,那麼,古人又是如何過年的呢? 這個問題真要細究,可以寫成皇皇巨著。曾以《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時報)引起眾多迴響的李開周,新作《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再度從中古史與近世史交界的宋代著手,切片似地觀察當時的人們如何過年,從冬至守歲到鬧元宵,從採辦年貨到賭錢放鞭炮,讀來確實熱鬧又有趣。 工程師的歷史魂 李開周原是河南開封的測量工程師,出於對文史的興趣,工作之餘兼職筆耕,在朋友工作的報紙上連載專欄,受到讀者們的喜愛。某天他發現寫作的收入竟與正職薪水相當,於是決定辭去工程師的工作,專心寫作。能夠把興趣和生計結合起來,對許多致力創作的人來說,實在令人羨慕。 開封是北宋首都,現代開封人的日常用語和飲食生活中仍殘留著許多宋朝特色,所以李開周對宋朝感到特別親切。這位非科班出身的歷史普及作家,在史料收集上自有一套流程。他從話本、詩詞、筆記入手,從中整理出當時的生活細節。十幾年來,他一邊讀書、一邊整理了宋代的飲食文獻條目,透過比對,整理歸納後重新校點、注釋、翻譯,最後把翻譯後的白話文印出來、裝訂成冊,通讀幾遍後才下筆成文。 這套SOP與學院裡的作法有些相近。將史料譯成白話文的過程,能協助我們真正地理解文獻的意義,李開周也確實從這套做法中受益,他表示,這個流程「第一,能將文獻融會貫通;第二,也是對文獻進行再次篩選的過程,可以把那些有毛病的史料篩選出去。」對於有志以古典文獻為素材寫作的朋友,這個心得很有幫助。當然,如何解讀史料,這才是功力了。 如同科技史或茶道相關的研究中,不少人試圖重現過去的技術,除了史料的功夫外,李開周也熱衷於實踐。《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書中屢屢提及他試圖重現宋代的飲食,近來,他甚至自己動手製茶,藉以實驗宋代的製茶技術,下一部作品便將是關於宋朝茶道的書,預計配上大量照片,一步步再現宋茶的生產工藝和鬥茶技巧。 陸游大戰霸王龍? 有人笑說,學術研究預設的讀者是學者,不管寫得再怎麼艱深難懂,總有人被迫閱讀。對普及歷史的作者而言,讀者的反饋則格外重要。那麼,誰是真正可以影響作者的讀者?浸淫在宋代史料中的李開周以兒子當他的教練。他說,去年寫了一本關於陸游的書,自覺引人入勝,所以每寫完一章,就唸一段給兒子聽,不料孩子聽得昏昏欲睡,直到他開始杜撰「陸游大戰霸王龍、帶著陸小游探險海底世界」等等科幻情節,孩子才高興起來。 李開周的這個故事,無疑是提醒作者,我們永遠不能自滿,對讀者來說,不能打動他們的故事,就不是好故事。但是,什麼故事才能打動讀者?如果孩子們想要的是寄託了奇想與冒險的故事,那麼,許多試圖從歷史中學管理、學統御、學領導的成人,又何嘗不是期待一個成功神話?塑造英雄、塑造偉人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剝除了歷史的脈絡後,我們看見的那些人物,還是真實的「人」嗎?如何在史實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是作者必須不斷修煉的功課。 誰是讀者 生活史、飲食史和物質史是近年來在學界、在大眾閱讀上都很受歡迎的題材,也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要關心千年前的宋代人吃了什麼?為什麼要關心他們怎麼過年?就算知道了又怎樣? 不管是歷史學家、文史愛好者或者作家,遇到這些問題,總是很難三言兩語說清。然而,儘管宋代的新年或飯局都是極小的歷史片段,它可能不影響世界史的推進,卻代表了人類曾經在世上活過的痕跡。如果我們無法從已經鐵板釘釘的史料中找到軌跡,又如何能理解當前的變動、如何想像我們的未來? 一本宋代新年的讀物,可能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歷史的長河本是涓滴成流,累積了足夠的能量,終將推動我們的未來往新的方向前進。《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告訴我們如何過一場歡樂的「宋」年,也告訴我們歷史總不會遠去,宋代人歡騰過節的習俗和時令,有些還默默地影響著當代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