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加速前行

2014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頒佈,首提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保險中心。一年來,上海保險業以貫徹落實“新國十條”為主線,以建設國際保險中心為目標,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近30項重大政策或改革舉措,實實在在為國際保險中心建設起好步、開好頭。 上海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國際保險中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正值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告別“唯GDP論”,主動調整增長方式和積極轉型升級,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從正式破土之日起就擔負著以改革創新為驅動探索發展新模式的使命。一年來,依靠創新驅動,依託改革推動,上海保險業加速前行,要素集聚、創新輻射、產業聯動等效應凸顯,國際化步伐開始提速。 市場要素集聚效應顯現 發達完善的保險要素市場是一個國際保險中心的必備條件,其中保險機構尤其是國際性保險機構集聚度,是一個關鍵性指標。走在建設國際保險中心路上的上海,正吸引各類保險機構向這裡聚集。 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座普通寫字樓裡,AIG上海分析中心就落戶在這裡,這裡也是AIG這家成立近百年的跨國保險及金融服務集團的全球智庫之一。 “AIG上海分析中心服務於AIG全球業務,秉承科學做事的精神為AIG高層提供開放式的研究分析報告。這個團隊擁有AIG集團中的‘特種兵’,經常由全球高管直接調派工作;又是AIG的試驗田,預測未來5年甚至10年後保險市場的情況,為高層決策提供依據。”AIG上海分析中心總經理姜廣山對記者說。 上海分析中心並不是AIG集團下唯一的智庫機構,卻是規模最大的一個。薑廣山介紹,之所以選擇上海,一方面源於AIG的上海情結,另一方面則是正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保險中心的上海所具備的各類軟環境。“這裡聚集了大量優秀的資料分析、保險精算及其他定量方面的人才,相對於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發展前景。”薑廣山說。 對上海的青睞,AIG並不是個案。2015年9月,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安盛集團在上海開設安盛亞洲實驗室。 據悉,安盛亞洲實驗室的工作定位在“保險科技”。實驗室創辦人Frank Desvignes從今年9月開始觀測上海當地創業市場。為了在這個領域裡獲得更多支持和助力,他正招募當地的數字業務分析師,建立一支快速反應的團隊。 “這兩個月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活力。在新保業務方面,上海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樞紐。”Frank Desvignes說。 “新國十條”及《實施意見》推出一年來,除上述兩個國際巨頭在上海鋪設戰略性機構外,一批保險法人公司也加速落戶上海,其中包括上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開業,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黎世中國”)和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遷至上海,正德人壽和民生人壽經營總部搬遷入滬等。 來自上海保監局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在滬保險總公司54家,同比增加8%,其中外資保險總公司28家,再保險法人公司3家,在滬保險資產管理公司7家。此外,在滬保險仲介法人機構215家,航運保險運營中心達11家,各類功能性保險機構總數超過60家。 同時,備受矚目的上海保險交易所的籌建已經在一年間取得實質性進展。日前出臺的上海自貿區“金改40條”明確指出,支持設立上海保險交易所,推動形成再保險交易、定價中心。這意味著上海保險交易所籌建將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一旦相關審批程式完成,將很快掛牌成立。據悉,上海保險交易所未來或將在再保險、航運保險、重大工程保險等方面發揮保險市場要素配置的功能,同時也可以像其他金融要素市場一樣,根據監管部門需要承接部分保險市場監管自律職能。 一年間,上海建設國際保險中心所需求的現代保險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保險要素集聚效應也開始顯現,尤其是在滬法人機構和功能性保險機構,利用輻射全國、全球的觸角,以及依託上海先行先試優勢和國際化前沿陣地,正在積極把先進經驗做法複製推廣。 “上海一直是蘇黎世保險看重的重要市場之一。自2012年起,蘇黎世中國的母公司——蘇黎世保險集團就與浦東新區人民政府開展合作,一起籌建了蘇黎世國際航運與金融研究發展中心。該中心由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批准,由蘇黎世保險集團發起並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設立。這是蘇黎世保險集團與中國政府合作的首個航運與金融研究中心,致力於進行上海金融和航運保險發展的相關研究。”蘇黎世中國總經理于璐巍對記者表示,該研究中心進行的相關課題研究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目前,蘇黎世中國正在協助上海市相關部門進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及港口風險管理研究,以期將國際經驗與上海實踐更好結合,為上海乃至全國保險市場的成功發展作出貢獻。 創新輻射效應顯著 從提出伊始,上海建設國際保險中心的著力點就從“唯保費論”轉向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上,推動保險市場從片面的沖規模、鋪攤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向以改革創新驅動的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內涵式發展模式。一年間,上海保險業所散發出的創新活力也在全國發揮著保險業改革創新的苗圃作用。 2015年7月1日,保監會在上海率先實施航運保險產品註冊制改革,開啟保險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已完成註冊產品484個,創新型產品不斷湧現,改革示範效應正不斷擴大。 9月1日,保監會批准上海率先開展保險專業仲介機構股權資訊監管改革試點,提供保險仲介機構孵化、資本融通和業務發展的系統支援,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保險機構股權進入上海保險市場。 監管的創新帶動著市場的活力。 11月6日,總部位於上海的眾安保險攜手股東平安共同推出“保驫”車險,探路互聯網車險。從眾樂保、參聚險,到知因保、“保驫”車險……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成立兩年的眾安保險一次次以產品模式的創新去刷新著互聯網保險的可能。 “互聯網保險本質是模式問題。我們更關注模式的成長性,而不是保費的成長性。”眾安保險首席風險官吳逖對記者表示。據悉,截至今年三季度,眾安保險已經為3.39億客戶提供了29.36億張保單。 “我們的壓力來自於產品更迭。”吳逖說,作為大陸互聯網保險的標杆企業,眾安保險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的探索從上海起步,影響全國,並不斷發酵。 據統計,2015年以來,上海保險業在全國共率先創新推出近30項重大改革或創新舉措,為國際保險中心建設注入了核心驅動力,這些創新的效應正不斷向全國輻射。 產業聯動效應明顯 2015年6月,雞蛋價格保險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順利落地,4家規模化養殖戶參保,投保雞蛋1.11萬噸。同月,安信農險與新湖期貨簽訂了以約定價格為觸發值的雞蛋價格保險風險管理合作協定,填補了國內保險公司利用期貨及其衍生品對沖價格保險風險這一領域的空白。截至目前,雞蛋價格保險完成兩次理賠,總計賠款46.4萬元。 “雞蛋價格保險將保險與期貨市場的期權套期保值結合起來,運用這一新市場化的工具去規避風險,更簡便,更精細,也更高效。”安信農險總裁喬中興表示,這個險種很受百姓歡迎,很多農戶都自費購買。 以雞蛋價格保險為切入口,上海保險業形成了與證券期貨行業的聯動。這是上海保險業與其他產業形成聯動的典型案例。 上海保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保險業要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倫敦、香港等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經驗看,只有保險業與其他行業形成產業聯動關係,才能發揮保險的服務助推效應,國際保險中心的地位方可奠定。一年間,上海保險業圍繞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積極提供各類風險保障,形成產業聯動效應。 從上海保險業與製造業聯動看,2015年以來,首批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保單在滬落地,總保額4.41億元;上海推出國內首張製造商航空責任險保單,為國內首款ARJ21大飛機提供航空一攬子保險。 從上海保險業與醫療養老等行業聯動看,今年4月,上海率先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截至目前,試點公司幸福人壽上海分公司共接到95位元客戶來電或來訪諮詢,其中有明確意向客戶30位元,符合投保資格的有18位,公司已為6位老人辦理了投保申請。同時,上海人壽投資醫療機構,太平保險等在滬大手筆投資養老社區。 從與外貿行業聯動看,上海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短期險支持上海出口248.1億美元,一般貿易滲透率28.3%。 可以說,上海保險業已經與各產業互聯互通,截至6月末,保險業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共提供風險保障132.91萬億元,保險業賠款與給付共計238.24億元,且保險資金支援上海城市建設發展作用突出,合計註冊金額1058.95億元。全球性審計、評估、諮詢等中心紛紛落地上海,與上海保險業發展形成互促共進的大生態圈。 國際化步伐提速 “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既是“新國十條”對建設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要求,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保險業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一年間,上海保險業全面推進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一方面,全球保險機構繼續看好上海,主動“走進來”,上海外資機構數量全國首屈一指;另一方面,在滬保險組織和機構也積極“走出去”,逐步邁向國際舞臺。 今年9月16日,國際海上保險聯盟(IUMI)正式同意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代表中國入會,這成為中國航運保險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對於推動我國航運保險業加速融入全球航運保險生態圈、主動參與國際遊戲規則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以及加快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2月,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設立分支機搆,成為首家在英國設立子公司的中國保險經紀公司。11月,該公司經英國勞埃德保險社(勞合社)批准成為其保險市場的保險經紀人,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勞合社市場第一家來自中國大陸的保險經紀公司。 作為大陸新一輪對外開放、探索與國際貿易規則對接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為上海保險的國際化提供戰略契機,一批開放創新的新險種、新業務開始起步。以離岸保險業務為例,來自上海保監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自貿區內保險機構開展離岸直保業務保費收入2600萬元,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保費收入1700萬元,離岸保險業務合計4300萬元。同時,外匯壽險保單等業務也在穩步推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間,上海在大陸國內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中外保險業交融的中心,上海國際保險中心雛形初現。相信到2020年,一個新型的國際保險中心將出現在黃浦江畔,立足上海,輻射全國,引領世界。(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高嵩)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