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原鑑定技術 保障食安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學詩說,植物基原鑑定技術已經成功運用在紫錐花保健食品生產,讓食安多一層保障。(鐘武達攝)

中國時報【鐘武達╱彰化報導】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的「植物基原鑑定」技術19日正式公開,場長林學詩說,這項技術可以辨識加工產品原料成分的真假,並且已經成功移轉到產業界製造紫錐花保健產品,期許未來可以為國內更多的食安做把關。 中區農改場昨天舉辦年終成果發表會,展出專家學者過去1年努力研發的成果,除了植物基原鑑定技術,還有四季蘭催花栽培技術、手推式施肥機與新口味的「紅龍果香腸」。 植物基原鑑定技術最受矚目,林學詩表示,近來食安風暴頻傳,大家都很關心食品的溯源及產品內容物的真偽,該場投入心血研究原料基原鑑定及產品機能性成分分析技術,就是希望消費者不要「吃錯」。 他舉例,薑黃與紫錐花是時下流行具保健功效的作物,但種類不一,功效也不同,吃錯了等於沒有效果。紫錐花分為紫花紫錐菊、狹葉紫錐菊和淡紫花紫錐菊3種,其中淡紫花紫錐菊整株都可用,狹葉紫錐菊可用的只有根部。 還說,植物原料製成產品後,就很難分辨內含物,中區農改場已針對薑黃及紫錐花,從原料端就建立基本資料,並成功開發「紫錐花基原鑑定與指標成分分析技術」,既嘉惠業者,更可保障消費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