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9台灣久久-看戲一百年 廟口的時光 搬戲請神看 輪番上陣逾百棚
中國時報【(採訪╱呂妍庭 整理╱黃哲斌)】 歌仔戲發展數十年,雖然內台戲壯大職業劇團、電視擴大觀眾基礎;但經過幾番起起落落,歷時最長、始終如一的舞台,莫過於廟口的酬神戲。 傳統上,廟會外台戲開演前,要先演「扮仙戲」,一方面感謝神明庇佑,同時也藉由扮仙的吉祥話,為村民信眾祈福。民間習俗裡,一旦演完扮仙戲,就算後來下雨或其他因素,導致主戲取消,請戲酬神的「請主」還是要照付戲金。 酬神戲多元化 歌舞秀、卡拉OK都有 近年來,因為請戲成本較高、都市廟埕消失、鄰舍抗議等因素,酬神戲漸被歌舞秀、卡拉OK、露天電影取代,都會區更為明顯;但鄉間仍保留請戲酬神傳統,例如嘉義六腳鄉的灣南村、鹿草鄉的余慈爺廟,一、兩百棚戲排開拚戲,最讓人津津樂道。 「不知從何時開始,娘媽生日酬神戲棚一年比一年多」。建於一八○三年的六腳鄉灣南村娘媽堂,供奉主神娘媽,原本只是無主的有應媽,因信徒有求必應,神格也升格為角頭神明;每逢祭典,信眾搭戲棚酬神就多達上百棚,棚架綿延一、兩公里,廟公陳彥峰說,「做大戲給娘媽看」已是灣南村年度大事。 灣南村娘媽堂 逢祭典戲棚兩公里 陳彥峰說,娘媽愛漂亮也愛熱鬧,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生日,全國各地湧入的信眾不但獻上胭脂水粉,還會出錢請娘媽看戲,尤其早期農業社會,信眾堅信請娘媽多看一點大戲才有誠意,曾經「長達半個多月的野台戲,天天輪番上演給娘媽看」。 他表示,灣南村不過近千人口,近年戲棚都達兩百多棚,平均不到五個村民就有一棚戲可看,且選擇多元化,布袋戲、歌仔戲任君選擇,近來養眼的電子花車、鋼管舞紛紛出籠,「只要看哪裡人最多,就是辣妹在跳舞。」 眼看傳統搭戲棚酬神的風氣,逐漸被世俗流行的電子花車搶走鋒頭,陳彥峰強調,「只要信眾有誠意,不違背善良風俗,娘媽不會太計較」,還說娘媽至少有布袋戲、歌仔戲可看,村民也有辣妹可觀賞。 余慈爺聖誕 大陣仗創奇蹟 至於占地五坪大的鹿草余慈爺廟,每年農曆四月廿三日聖誕,廟宇沿線對向搭建的歌仔戲、布袋戲上百團,長達兩公里,村間的私人小廟竟有如此陣仗,被稱作是台灣的「廟會奇蹟」。 鹿仔草文史工作室發起人陳春生指出,比起各地廟宇,余慈爺廟不過四十年歷史,而且是一戶施姓養鴨人家的私廟,竟有如此規模的祭典儀式,靠的是余慈爺「有靈感」。 相較六腳娘媽堂電子花車吸睛,陳春生說,在廟方堅持下余慈爺廟仍以布袋戲為主,不過,以前流行的皮影戲已不復見,可能與戲金較貴有關,信徒改請實惠的布袋戲。 看似熱鬧的酬神隊伍裡,也反映傳統戲班的斷炊危機,由於僧多粥少,戲班往往削價演出;維持水準不願降價的戲班,常面臨無戲可演的困境。隨著時代演進,「搬戲請神明看」,或許將成為一種稀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