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抗戰先進周謹江 鎮守砲臺扼控長江三峽要塞

(軍聞社記者周昇煒專訪)「這裡是西陵峽、巫峽、瞿塘峽,我就是守在這裡。」看著長江流域的地圖,高齡95歲的周謹江老前輩,口述抗戰時期剛從海軍官校(馬尾)航海29年班畢業分發,至巴東─萬流要塞區戍守,攻擊江面航行敵軍船艦,守護西遷的國民政府不受日軍威脅。

「我砲臺的位置在石牌,有的時候要到對岸的萬流,使用的是3吋砲。」周謹江老前輩一手握著拐杖,另一隻手不斷在地圖上標示地點,回憶抗戰初期,海軍奉令將艦齡老舊的船舶自沉於長江,建立封鎖線,並將軍艦上的大砲拆除,在長江沿岸設立砲臺,由戰區指揮官指定砲臺砲位後,陸軍工兵協助構築掩體及砲臺工程,刻苦守衛長江各要塞。

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江面落差大,常形成漩渦、暗流,所以海軍官兵利用巴東、萬流的要塞地形,以岸置艦砲對準江面水流較平緩處,也是船艦必經之地,周謹江老前輩表示,「我們的砲校正過,在對岸用白色的點標示,很清楚,砲口對著打,準得很。」

扼守要塞,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鬆懈,戍守的海軍官兵平日的三餐也非常簡樸,周謹江伯伯回憶,「就是白飯配黃豆,煮黃豆、炒黃豆,但是沒有炊飯的火,要派士兵到後山去砍柴,再請民伕背到江邊,運到砲臺。」

周謹江老前輩只是海軍眾多抗戰官兵的其中一員,他的抗戰回憶與經歷,真實反應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故事,也是所有抗戰先進與烈士們堅守崗位、絕不退縮的真實縮影,雖然他在戍守砲臺1年多的時間裡,沒有直接接戰敵艦(船)的豐功偉業,但他從軍報國,隨時準備犧牲奉獻的堅毅態度與付出的青春血汗,殊值國人景仰與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