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提振台灣經濟的政策迷失與選擇

工商時報【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中央銀行今年第一季理監事會議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美中貿易爭端造成全球貿易失序、中國大陸經濟走緩程度超過預期及英國脫歐協議迄今無法達成共識等環境因素威脅,提高景氣下行風險,除了宣布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包括:維持重貼現率1.375%、擔保放款融通利率1.75%、短期融通利率3.625%,連續11季度不變之外,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估調降為2.13%,不但低於今年2月主計總處所預估的2.27%,甚至不如國內經濟智庫預估數據。 雖中央銀行此次在貨幣政策選擇或經濟成長預估調降上,或多或少參考不久之前美國聯準會議共識;但無庸置疑的是,台灣是一個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的小型經濟體系,任何來自內、外在經濟情勢變化風險,尤其國際貿易環境是影響經濟成長表現的重要因素。亦即台灣經濟成長長期依賴出口貿易,既深且鉅,所以目前占台灣GDP六成的出口暢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經濟成長表現。 依據資料統計顯示,台灣今年至2月止訂單共計負成長8.1%,3月訂單初步統計仍是負成長,已無疑地將影響之後出口之表現,預估4月和5月出口難以轉正。其實,從去年11月起迄今出口表現非常疲弱,除今年1月屬於正成長外,進口連續負成長,意味今年上半年出口應該呈現負成長,即使下半年出口轉為正成長,主計總處預估今年全年出口成長僅有0.2%。 面對去年年底以來出口陷入低迷狀況之下,使得民間消費與投資所帶動的內需擴張,不但成為拉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無法忽略的動能,而且更是政府在政策上可以選擇作為加強力道之不二法門。然而,若以最近以來政府希望透過內需擴張促進經濟成長所採取的作法加以觀察,似乎顯得背道而馳。 先從民間消費來說,其最重要的動能在於每月經常性薪資。依據主計總處國內受僱員工薪資統計,2018年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新台幣4萬980元,年增2.57%,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不過,扣除物價上揚幅度之後,每月實質薪資平均僅有3萬8235元,不及2001年水準。再者,依據中央銀行民間消費預估數據,今年其成長僅有2.08%,雖略高於去年的2.05%,但隨著總統、立委選舉來臨,在政治紛擾及社會不安影響下,勢必波及民間消費信心。 換句話說,若以國內受僱員工實質薪資持續停滯和民間消費信心不足狀況來看,從政府稍早之前調整老農津貼,至最近推動旅遊、家電換購、計程車輛汰舊等各項補助方案,在短期內是否受到社會各界支持,讓這些立意良好的政策構想能夠真正以蒼生為前提,不致淪為「政策買票」,進而達到促進民間提高消費意願,恐將有如「水中撈月」。 再就民間投資而言,因應美中貿易爭端衍生海外台商移轉經營基地潮流,政府特別訂定「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希望透過補貼措施,吸引台商回台投資。不可否認,採取補貼政策促進投資,除了貢獻經濟成長「數字」之外,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是最為簡單與最受廠商歡迎的模式。不過,值得反思的是,在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同時,是否讓這些廠商需要付出代價或機會成本?是否讓這些廠商具有壓力進行產業升級或生產具有附加價值產品? 此意味著,政府在鼓勵台商回台投資設廠時,雖需要協助解決水、電、土地、資金及勞工等基本問題,但並非毫無選擇一味迎合廠商需求。尤其更要避免利用政府極有限的資源,採取沒有上限補貼政策,否則此一作法恐將導致擴大回台廠商與本土廠商的市場競爭地位更不公平,最後甚至與長期追求「創新、就業與分配」的社會正義理念漸行漸遠。 很顯然地,由於全球市場需求減弱,導致經濟成長走緩,已成為今年各國政府的隱憂;此對長期以來以出口驅動經濟成長的台灣而言,其所受到的衝擊更加深刻。在此同時,我們希望政府在提振經濟政策上,並非以選舉為考量採取撒錢換取短暫政治利益,而是從建立競爭優勢的思維規劃未來長期發展路徑。因此,在刺激消費上,必須從如何解決低薪困境的角度,重塑民間消費信心;至於在鼓勵投資上,則是必須從國家迫切需要哪些投資的立場,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唯有如此,始能實現以內需擴張達到驅動經濟成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