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抵制的激情過後,該何去何從?

本週逢 2016 總統大選候選人登記,可想而知,最近的新聞必圍繞著候選人的競選行程跑,而激情隨著一波波的選舉造勢活動,淹沒仔細參酌政見的理性,這之間透露出一則重要訊息:台灣正在失去理性的中間選民!

理想的民主選舉應是立場中立的選民在理性思量候選人的政見後,投票做出的決定,即便我們已有民選總統和代議政治的制度,但人民卻不一定能在「充份理性」下投出神聖的一票,也無法認清,選舉只是一時,而政治必須回歸到法律和制度面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台灣的選舉以造勢活動和炒新聞能力蔚為奇觀,更是許多留學生朋友特殊的「台灣經驗」。台灣的媒體通常都有立場的,甚至台北捷運車站內免費贈閱的《爽報》還直接幫讀者分好「泛藍版」和「泛綠版」,而我相信一定有不想看藍、也不想看綠的讀者,但在最近媒體推波助瀾的的政治激情中,加上「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句等同於對執政黨不滿的口號,如果有人不認同這句話,易立刻被歸類於泛藍支持者,所以我們的選民在藍綠夾殺之下,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間,對議題的表述淪為簡化的口號,失去深度,甚至失去不表示立場和中立的立足點。

除了選舉活動,以往衝撞體制的社會運動亦成為激情的出口,原是背負改革使命的社運變成「志在參加」的街頭趴,不參加就變成不愛台灣、不關心國家大事……偷渡嘉年華會的社運不只在街頭發酵,網路上的群起支持或抵制亦淪為激情出口,例如隨選舉活動白熱化跟著炒作的二次滅頂,好像不抵制頂新就不愛台灣,不加入抵制就等同於同意,同樣地,很容易讓問題成為二元論的是非題,滅與不滅之間我們失去理性的中立,更嚴重的是 摻 了民族性的滅頂議題,為立場中立的人扣上不愛台灣的帽子。

為避免「情緒使然」的投票,選舉之前請確定看完候選人的政見,而在任何的抵制之前,也請記得我們還有保持中立的選擇,否則在嘉年華式的激情運動後,又該何去何從?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