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南向政策,我國擺脫「中國大陸因素」箝制的最佳選擇

一直以來,蔡英文及民進黨對於我國應否加入RCEP始終冷處理,不予任何評論。然探究箇中原因,「中國大陸」是其中的主要關鍵因素。因此,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藉以淡化「中國大陸因素」的羈絆,以此做為開拓與東協及南亞(特別是印度)等區域經濟體的互動基礎。有別過往只著重在單向的投資關係,以拓展經貿為主軸,蔡英文所提的「新」南向政策,除貿易與投資等面向的合作,更希冀透過雙方政府乃至民間的多元互動,建構我國與東協及南亞間的「新夥伴關係」。

高雄會展論壇中與會來賓暢談,高雄市府呼應新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中央支持高雄市發展為「新南向門戶」。(楊伯祿攝)
高雄會展論壇中與會來賓暢談,高雄市府呼應新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中央支持高雄市發展為「新南向門戶」。(楊伯祿攝)

高雄會展論壇中與會來賓暢談,高雄市府呼應新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中央支持高雄市發展為「新南向門戶」。(楊伯祿攝)

一直以來,蔡英文及民進黨遲遲對於由中國大陸主導,以東協為核心的RCEP不表意見,而是以「新南向政策」取而代之,希冀藉以強化對東協和印度的「整體關係」。然殊不知,RCEP涵蓋「新南向政策」中的東協及印度,而我國與RCEP 16個成員經貿往來占貿易額高達56.33%,達3,310億美元。根據IMF預估指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成長前景不明,必須對資本流入連續5年下降且持續低落的現象提高警覺。但IMF亦表示在這一波震盪中,東協與南亞的經濟似乎表現不差,其中印度的成長是否能持續亦待觀察。至於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為6.5%,且逐年遞減,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勢持續放緩,邁入中低速成長的階段。若就此看來,蔡英文希冀以「新」南向政策,建構我國與東協及南亞間的關係,似乎方向正確?

然而事實上,中國大陸與東協逐漸緊密的經貿關係,使得雙方經貿關係愈來愈密切,東協亦成為大陸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在2015的總貿易額約達4,722億美元左右,雖較2014年衰退1.7%。但整體而言,東協國家仍占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約12%左右,且在東南亞各國除了菲律賓之外,大陸皆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何況當大陸紛對東南亞讓利的誘因下,亦可能造成東南亞各國基於「尊重」中國大陸,而避免與台灣有過多的往來。因此,台灣幾無可能擺脫「中國大陸因素」箝制,也不可能參與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參與成員國代表2014年在新加坡集會(取自網路)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參與成員國代表2014年在新加坡集會(取自網路)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參與成員國代表2014年在新加坡集會(取自網路)

國際政治與經濟是一體兩面,全球政經關係是相互連動;兩岸關係的不友善,議會影響我國的全球政經關係。是故,筆者以為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雖強調經貿之外的多面向合作,但成功與否重點仍在於能否有效解決台商在東南亞市場所面臨的高關税及投資障礙,提供實質的經貿效益。尤其東南亞及南亞諸國原本即與我國沒有邦交,除新加坡外,更沒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僅是要拓展出口已屬不易,遑論進一步的雙邊關係。因此,新政府上台後,若能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善用兩岸已有的合作基礎,一同進軍東協市場,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將是緣木求魚,不過是「舊酒換新瓶」罷了。

*作者為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相關報導
強化與東協關係 黃志芳:新政府將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
蔡英文提3項新移民政策 盼新移民之子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