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臼了怎麼辦? 最高指導原則就這4個字

愈靈活的關節,愈容易發生脫臼。發生脫臼時,怎麼做才安全?該如何預防,才不會再度脫臼?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副教授江鴻生,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在討論關節脫臼之前,先要釐清常被混為一談的「脫臼」與「脫位」。

關節脫臼時不要亂動,應就醫由醫師協助復位。
關節脫臼時不要亂動,應就醫由醫師協助復位。

關節,簡單來說是骨頭與骨頭相接處。脫臼(dislocation)是指關節處相鄰的兩個骨頭完全分開,需要用專業手法才能復位;而脫位(subluxation)則是骨頭位置稍有錯位但沒有完全脫出,一般可以自行復位。像有些人習慣折手指關節發出聲響,這動作廣義來說也算是一種關節脫位,這種情況就很常見。

脫臼了,千萬別動!

關節脫臼時會有劇烈疼痛,根本動彈不得;如果還能動、能忍住疼痛讓關節復位,一般只是脫位,並不是脫臼。

例外的狀況是習慣性脫臼,這種關節周邊韌帶已極度鬆弛,平時沒脫臼是靠肌肉來穩定,這種脫臼不太會痛。因為不用忍痛,加上久病成良醫,病人往往已摸索出讓關節復位的技巧,能自己「喬」回去。其實讓脫臼關節歸回原位,並不是高深複雜的臨床技術,早在西元前的原始壁畫、古羅馬、埃及就曾留下記錄,只是現代醫學採用更安全的方法來操作。

發生關節脫臼時,除了冰敷止痛外,最高指導原則是—— 千萬別動!為什麼呢?因為脫臼時不只影響關節骨骼,周邊的血管、神經也受到拉扯,不當的動作可能會過度拉扯這些重要組織、造成嚴重損傷。

所以,這時要想方法固定脫臼的部位,不管是用手扶著、用紗布綑綁??,都是可以的,讓醫師看到你受傷當下的狀況,有利於後續治療。

關節脫臼多數可由醫師徒手復位

就醫時第一件事,醫師會為患者做神經學及基本檢查,有需要再照X光。

X光並非絕對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從肢體變形的外觀與姿勢來察覺脫臼。但是關節脫臼時可能會伴隨骨骼刮損、掉落出一些小碎骨;這些小碎骨可能卡在關節位置、導致關節無法順利復位。因此醫師一般還是會先照X光來了解情況,不會直接蠻幹去「喬」脫臼的關節。

如果判斷有小碎骨會造成復位困難,可能就得考慮開刀取出碎骨。但即使X光也有判斷失準的時候,例如有時受限於角度,碎骨剛好被遮住了看不到,或者卡住關節的是一塊軟組織、X光跟本看不到,都會導致醫師「喬」了半天卻一直無法讓關節復位,這時也可能需要開刀確認無法復位的原因、並加以排除。

絕大多數的關節脫臼可以徒手復位,需要手術的機率並不高;尤其是愈容易脫臼的關節,也愈容易「喬」回去,例如肩關節,在急診室復位的機率很大。但如果試了2、3次,也打了止痛藥,關節還是回不去,就可以考慮麻醉(依規定需在開刀房進行)後再處理。

因為患者疼痛時會不自覺地「對抗」醫師的復位力量,不但造成關節復位的困難,若是患者骨質疏鬆,還可能因此骨折,因此麻醉後治療比較安全。事實上,在急診室中不乏原本只是脫臼,先去「喬骨」卻把骨頭折斷的病例。

關節脫臼時不要亂動,應就醫由醫師協助復位。
關節脫臼時不要亂動,應就醫由醫師協助復位。

不同關節的癒合時間不同

在設定療程時,脫臼部位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膝關節有較大空間能容納血塊,對沾黏的容受度高;而它的韌帶相對粗大,癒合費時,因此固定時間可以久一些。相反的,皮包骨的肘關節很容易沾黏,而且周圍肌肉少,一旦萎縮,影響較大,所以雖然穩定度堪虞,還是要早一點恢復適度活動。

脫臼復位後,為了韌帶癒合需要暫時固定關節,卻又擔心久久不動會肌肉萎縮、沾黏,在這兩難之間確實難拿捏。如何做到「適度活動」?實務上,可以用「活動時的疼痛尚能忍耐」為原則,在關節復位後的癒合期,盡量輕柔、小心的活動。這段時間,也可以穿戴一些護具、支架等,來限制關節活動、俾利韌帶癒合。

延伸閱讀:關節脫臼了!回得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