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的未來:品牌和研發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17日電)台灣紡織正面臨多空交戰,究竟未來只專注代工,還是該另外闖出一片天?畢生投注紡織界的日禕紡織董事長莊隆乾認為,台灣的優勢實在太多,紡織界該向品牌和研發前進。

準備擴充到800台織布機的日禕紡織在北台灣的織布廠規模數一數二,從民國75年創立只有20位員工的小廠,這幾年陸續砸了新台幣10幾億元買地、建廠,擴充到今天的1.8萬坪廠房規模,一路走來歷經了台灣紡織界的高潮和低沈,看盡了同業們西進後難返的苦與淚,本身也差點不及轉型而消失。

始終堅持紡織本業的莊隆乾在1997年之前一直從事雨傘布生產。他回想,當時台灣是全球塑膠花、雨傘布、耶誕燈的最大生產基地,在1997年前,他的一個客戶一個月平均要出四貨櫃的雨傘布到中國大陸,產量多達64萬公尺。

莊隆乾1997年去大陸拜訪客戶,順道了解雨傘布產業的變化,結果赫然發現,大陸紡織廠也開始生產雨傘布,而且織機多達1000台、2000台,當時他發覺不太對勁,隔年大陸客戶不下單,一個月連一個貨櫃都出不去,當下他忍痛停產雨傘布,決定轉型生產面料,否則恐怕從此人間蒸發。

莊隆乾夫妻倆就這麼一面帶孩子,一面顧工廠的苦日子熬呀熬的,10幾年來靠著自家高品質的胚布,一步步擴充到今天的成就和規模,織機還準備擴充到800台,員工數也增加到300人。

日禕同時和大陸多家服飾品牌商,如「李寧」、「安踏」等形成策略聯盟,光是倫敦奧運的訂單就讓日禕胚布月產量由400萬碼增加到500萬碼,增幅約20%,獲利增加了10%到20%。

莊隆乾指出,從紗織成布的過程中要經過整經、漿紗、併經等複雜過程,日禕的強項在於均勻穩定的上漿技術;日禕紡織廠長魏松鑫解釋,上漿技術優異要靠控制溫度、張力、飽合,否則胚布很容易出現不該顯現的「經向條」紋路,目前日禕的良率高達約96%到97%,客戶滿意度很高。

莊隆乾說,人出生要穿尿布,臨終要穿壽衣,一輩子離不開紡織,紡織業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創匯產業,但如今似乎少人聞問,職校的技職學生都變少了,但事實上,紡織業正面臨一些重大變化,他始終認為紡織業穩定、不易被淘汰(除非自己不務實)、應用範圍大又廣,更可以結合高科技應用在新興產業。

他舉例,台灣生產的機能性布料佔紡織業出口大宗,而且非常受到大陸和各國品牌廠的歡迎,特別是去年日本大地震海嘯之後,電力供應吃緊,打亂了日本的投資計畫,紛紛進行異地備援生產,台灣紡織廠接到不少日本客戶的訂單。

事實上更經常有歐洲客戶向日本下訂單,日本再把訂單轉到台灣來,主要是台灣的紡織從上游到下游,從生產廠商到貿易商統統都有,彈性靈活可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所以只會有夕陽產品,不會有夕陽產業,端看怎麼做。

莊隆乾認為,台灣紡織業彼此互相支援的資源相當豐富,未來紡織業除了本業基礎的品質、交期一定要穩定之外,必需投注更多心力在研發和品牌。 他說,大陸廠商模仿非常快,量大又便宜,但是人會隨著不同的場合、時節、氣候,隨時需要新科技的輕、薄、保暖或散熱衣物,以及新型的產業用紡織品,這就是台灣必需投入研發最大的動力,因為需求隨時都在,而且新產品更可以甩脫低價廝殺。

他強調,台灣紡織界過去大都專注生產,很少經營品牌,但多年下來,真正賺錢的都是國際大品牌商,所以這1年多來,許多紡織中游的加工絲或布廠紛紛向下發展,鎖定不同客層,成立服飾品牌。

他們一方面讓國人知道,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通過專業認證,與國際大品牌相同布料的台灣產品,例如與LV皮包內裡相同的布料,或是與NIKE運動外套面料一樣的產品;二方面可以靈活調節自家上游產品的去化;三方面獲利較豐厚,可以增加產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

莊隆乾回想,10多年的苦日子都過去了,兒女也都長大,且都接班幫忙營運公司,大陸方面更因為工資成本高漲,亂象叢生,反而許多貿易商改向台灣下單,日本客戶也增多了,顯示台灣紡織業正處在向上的轉折點,台灣廠商更要掌握良機轉型提升,才能確保永續經營。1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