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投資型保單 弄清費用結構免爭議

工商時報【記者張中昌╱台北報導】 今年經濟環境預期可望逐步復甦,加上股市上揚表現帶動下,壽險業者預期,民眾投資意願會增加,投資型保險商品也有機會再度熱賣,但提醒這類保險商品的費用結構有多種型態,消費者在投保前,應審慎評估各商品的風險且詳細瞭解各種項費用結構,才可避免爭議。 投資型商品過去曾紅極一時,但受到連動債事件、金融海嘯波及,許多民眾紛紛認賠贖回,直到現在景氣回溫後,不少人又開始列為理財工具選項。 壽險業者表示,投資型商品可連結的標的包括共同基金、金融債券、公司債、結構型商品等,因此複雜度較高。其中,若購買境外結構型商品,因屬國外金融機構所發行,且以外幣計價,更會有匯率等因素要考慮 一般而言,投資型商品的費用包含前置費用、保單相關費用、投資相關費用、解約或部分提領的後置費用等,消費者於投保前務必詳細瞭解。 壽險業者認為,投資型保險商品本質為長期性保險契約,消費者購買前,要審慎評估自身需求,尤其如果保單連結複雜的投資標的,要確認自己具備投資專業或風險承擔能力,不要光只看高報酬率就被誘惑。 另外,投資型商品有些與專業投資機構合作,屬「全委保單」,但除非為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單,否則投資收益均非保證,盈虧還是由消費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