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中:美中霸權鬥爭 台有選擇權

「關鍵時刻:和戰一念之間」座談會與會學者合影。(記者趙家麟攝)
「關鍵時刻:和戰一念之間」座談會與會學者合影。(記者趙家麟攝)

前言:財團法人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成功大學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 中心合作,於四月廿五日在成大舉辦「關鍵時刻:和戰一念之間」座談會。

兩岸情勢緊繃,被國際媒體喻為全球最危險之地。美中戰略對抗持續,國際政治新冷戰與新秩序仍處於不確定狀態,台灣與美國又都進入了選舉年,為兩岸情勢發展增添未知的變數。

兩岸關係未來是戰?是和?台海安全、民主體制如何維繫?座談會邀請多位兩岸與國際關係學者專家與談,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經貿交流、產業鏈結、民意調查等不同面向提出觀察與分析。

座談會由成大政治系教授、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志杰主持,成大社會科學院院長蕭富仁應邀致詞,財團法人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丁守中為座談會開幕致詞並總結。

丁守中(財團法人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中國大陸崛起,美國打壓,世紀霸權的鬥爭,拿台灣當籌碼,但台灣要不要當這個籌碼呢?其實,兩岸政策是可以選擇的,靠的就是智慧。馬政府時代,兩岸高層互訪頻繁,農產經貿交流密切,大陸對台讓利,外交休兵。

台灣年輕一代是國家未來主人,要理性思考問題,政府存在目的是維護人民最大利益,給人民最大的安全福祉,如果今天要高中生造冊動員,要把台灣變成地雷島、東亞火藥庫,台灣還能發展經濟?人民還能安心生活嗎?

我們現在擔心的是,民進黨政府對於美國的要求,每一樣都在兌現,連各地派出所都在考量要不要安置刺針飛彈,此外,兵役也真的延長了。現在美國軍方雜誌還刊出,台灣守不住就炸掉台積電的文章,全都是在搞認知戰。

從經濟面看,台灣與大陸貿易每年達二千七百一十四億美金,順差逾一千五百億,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來源,兩岸何必針鋒相對?亞太這麼多經濟結盟體,都是合議制,我們和中共搞對立,就沒有辦法進入。

台商去大陸投資的目的,就是布局中國、布局全世界,如果斷了供應鏈,對台灣有利嗎?台灣百分之七十二的GDP來自外貿,需要安定和平的環境。

大家都希望發展、過和平的日子,但不要輕易觸碰民族主義敏感神經。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靠時間、用智慧慢慢解決。

走向台獨,和美國站在一起,變成以台制中棋子,很容易就擦槍走火,這是我們所擔心的。屆時,台灣自己搞不好就藉了一個戒嚴沒收二0二四大選選舉,回到老蔣與中共極端對立時的戒嚴軍管時代。

一場區域戰爭,美國可能沒收台灣外匯存底,凍結中共美債、外匯,在霸權競爭上又可壓制中共,經濟上轉移供應鏈,可謂一舉多得。台灣如果政策選擇能夠中性一點,美中兩邊關係都搞好,可以減少一堆美國人站上制高點,假藉支持台灣民主人權、反中霸凌的理由,拚命賣軍火,把台灣推向火線。

美中台翹翹板關係 維持平衡是上策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教授):

現在的美中台不是三角關係,而是翹翹板的關係,台灣是支點,愈靠向美國,中國大陸肯定反彈更大;國際新冷戰、新秩序已經出現,台灣該怎麼做?

美中關係已然呈現「中俄整合、美國整隊」的態勢。美國為防止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崛起,分別在東歐及東亞的大陸與海洋交界處建構兩條戰略斷層線,而烏克蘭與台灣正處於這兩處最危險的點上。

台灣不斷強化訓練官兵「打巷戰」、延長兵役、大陸戰機船艦擾台、兩岸關係已到相當緊張地步。如何避戰和去戰,在不引戰和趨戰的備戰下,回歸到維持現狀的平衡,是為上策。

因此,處於衝突熱點上的台灣,是否還要繼續選擇對立、鬥爭,政黨只有選舉利益考量,各取所需,去玩中美博奕、而不以避戰為前提,國人應該深切省思烏俄戰爭的悲劇。

民調與現實不一樣。民調容易顯現愛國主義,但戰爭卻是殘酷的。一提到延長兵役就反對,也沒有人想要上戰場,大家看了俄烏戰爭,國破家亡的慘境難以想像。

如今,社會貧富差距大,但很不幸,選舉一到就陷入藍綠統獨對決。其實,重點應該是經濟發展,人民都希望生活得更好。

策略是可以有選擇的,東南亞國家不選邊站,採取兩手策略、左右逢源。要成為被利用的棋子?還是安全的創造者?我們要都站在美國一邊呢?還是要改善兩岸關係?

5常大國難為台付出全面性衝突代價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馬英九赴大陸訪問,中華民國、憲法一中的相關談話,據了解,完全是脫稿演出;從捍衛中華民國的角度,如果現階段最大公約數是憲法下的中華民國,應該給予馬一定程度的肯定。

民調很吊詭,對戰爭、與中國大陸的對抗,回答者會有不同認知,但回歸到現實,一問到兩岸發生戰爭,誰要奔赴戰場?呼應者少。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很難預判當事情發生時情況究竟會如何。

戰後的國際政治中,或能容許區域、代理人戰爭,但不曾看到擁核的五常大國有衝突。除非要讓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否則,台灣有重要到大國願為我們付出全面性衝突代價嗎?恐怕歐盟、日本、東協,甚至連美國都不會同意。

日本外交基本上還是和平主義。在與中國的問題上,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強化日本防衛,目的並不要與中國走向戰爭,而是要增加與中國對話的底氣。要與中國交流而非戰、對話而非對立。

日本是和平主義國家。最近蘇丹戰事又起,日本並未增援維和的自衛隊,日本有條法律,即維和部隊不能派去有衝突、還在戰爭的地方,戰爭只要一出現,自衛隊就要依法撤回。所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美日安保有事」的說法,我們不要把未知狀況推得太快。

台灣能動性與戰略空間日益限縮

周志杰(成大政治系教授、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兩岸戰、和,是目前非常重要且切實的問題,兩岸之間的愛恨糾纏、千絲萬縷,無論如何都希望兩岸年輕人未來在交流中相識,而不是在戰場上相殘。因此,要善盡一切努力來維繫兩岸的和平與區域的穩定,也要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中華民國與自由民主。

目前,不論統獨立場,各有主張與想望,但從結構上去看,主觀的想望與客觀的形勢必須要有一致性,不能只看內,不看外,只看小,不看大。特別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台灣,不時受到美中以權力為主體的拉鋸,主觀想望往往不敵客觀情勢與中美博弈對我們的影響。

台灣的能動性與戰略空間愈來愈限縮,大家應該從更多元資訊中,以更理性、客觀的心態去面對,回答民意調查時,可以輕易是主觀想望的表達,但客觀形勢又是什麼?

進一步來說,打了這一仗,就真能台獨嗎?沒有和平,哪裡來發展?沒有身家性命,如何享受民主與繁榮?台灣不想步上香港、烏克蘭後塵,但必須思考,如何在美中之間求得生存自保之道。

華獨為台灣最大民意共識

蒙志成(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根據杜克大學的相關民調,分析當前兩岸局勢的民意,有四點觀察:首先,台灣民眾普遍感受兩岸越來越敵對,也了解「如果宣布台獨」,北京一定發動戰爭。但和平獨立與堅決獨立的支持度都在提高。

其次,「由經入政」的統合論,已不被多數台灣民眾認同,取而代之的是對北京「以商圍政」的警覺,支持兩岸經濟脫鉤者已近五成。

第三,面對戰爭,台灣民眾安全防衛思維,除了自身較高的抵抗意願外,普遍信任美國的軍事援助。最後,自二0二0年以來,多數台灣民眾已認為台灣獨立的可能性大於兩岸統一,並以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華獨」為最大共識。

新兩岸論述考驗政治智慧

劉兆隆(彰化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

台灣的兩岸論述到底是什麼?民進黨的賴清德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框架;國民黨潛在的候選人包括侯、郭等人,對兩岸論述尚處於模糊狀態,這將不利於選舉政治光譜的取得。

藍營的兩岸政策就是「九二共識」嗎?但目前「九二共識」的論述權似乎在對岸那一邊。台灣能否出提新的兩岸論述,同時被兩岸所接受?考驗政治人物的智慧。

藍營內也有人提出三個重要前題,包括不要提「一中」、兩岸要對等,以及最好是習近平自己說過的話,例如兩岸一家親等,這些議題都值得進一步思考。

台積電赴美投資不符利益

高長(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系榮譽教授):

台積電外資持股占超過七成,台積電的設備技術人才都牽涉整個國際產業鏈關係,如果沒有這些國際支持,也難以成就今日的台積電。

台積電被押著去美國投資,美國認為是供應鏈安全韌性問題,實質是科技霸權的爭奪。拿台灣的產業去做對外關係的籌碼,功能很有限,也不符企業商業利益,最好不要這麼做。

目前尚未看到美國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大陸,只是原擬在大陸新增的投資和業務放緩,或轉移到其他地區。美中產業鏈脫鉤主要表現在供應鏈的分流和分散,且應只限於「中國制造二0二五」所涵蓋的相關高科技產業,並非全面。

國人忽略民生經濟衝突因素

王冠雄(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兩年前就刊出「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曾幾何時,來台的外勞母國已在思考,當台危機發生時該如何撤僑?這對台灣民眾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有撤退路線。

十一年前發生的日本核災,核汙水累積已達一二四萬立方公尺,日本政府兩年前就宣布今年起開始排放,但外界不知道詳細執行情形。美國模擬半年後北太平洋漁撈與食物安全都將受影響,周邊國家都發出抗議聲音,台灣呢?

兩岸衝突情勢升溫,美國搧風點火,讓台灣走上與大陸對抗的路,但我們卻完全忽略對我們民生經濟有直接衝突的因素。

兩岸關係往來宜避政治因素

鄒純忻(中華工程仲裁協會理事長、律師):

政治與法律相互交錯,法律的制定往往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例。舉例,司法院解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四十七條:婚姻之效力,依夫妻共同之本國法;無共同之本國法時,依共同之住所地法;無共同之住所地法時,依與夫妻婚姻關係最切地之法律。

但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五十三條:夫妻之一方為台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結婚或離婚之效力,依台灣地區之法律。並不適用涉外民事法律。

法律的適用,難免受政治影響,兩岸關係往來尤被矚目,但應儘量避免政治因素,以確保法之安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