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衝擊

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衝擊
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衝擊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中美貿易戰的協議之一是美方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雖然中國有意逐步漸進開放而非貿然門戶大開,如何琢磨開放尺度和項目以及可能對於國內金融面帶來的衝擊,一直以來都是領導階層的終極挑戰。

上週全球最大股指供應商MSCI宣布,將提高中國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這是對境外投資組合資本開放的最新例子。 儘管對外開放金融市場會提升金融流動性和股價,但也可能削弱銀行業的穩定,使得中國更容易受到境外金融資本的影響。

今年9月中國央行宣布,將取消限制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內地股票和債卷的各種限制,意味著海外投資者將被允許不受限制地進入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此前歐洲清算銀行(Euroclear)宣布,與中國合作夥伴達成一份諒解備忘錄,將簡化境外投資者進入金融市場的過程,並且允許境外投資者把在華持有的人民幣計價債卷可以用作對其他地區敞口的抵押品。 另一方面,中國國務院提議取消針對外資銀行、卷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各種限制。

簡化外資參與金融市場的過程,可能給中國帶來好處。 這些措施可能有助於穩定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面對不斷加劇的貿易緊張、飆升的地方政府債務,還有人們對貨幣貶值的擔憂,這些因素可能造成中國投資者逃離中國的話。

如果境外投資者讓資金流入民營企業,這些措施無疑有助於推動經濟增長,除此之外,外資流入可以改革不健康的國內銀行體系。

在經歷了10多年銀行體系失敗的改革之後,人們普遍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將有助於金融業的必要改革,而向強大的外資開放勢必迫使中國領導層加快銀行業改革步伐,但是使用這種方法來修復不穩定的銀行體系很危險。

儘管地方政府債務飆升、資產負債表有投機性、不定時發生流動性衝擊等種種現實,但迄今為止中國並未遭遇金融危機或銀行業恐慌。 原因在於金融危機和銀行業恐慌是資產負債表事件,當金融流動性衝擊迫使資產與負債嚴重不匹配的銀行融資斷裂時,危機和恐慌才會爆發。

理論上中國銀行體系的運作似乎容易失靈,但實際上只要金融市場基本封閉,且監管機構擁有權力調度協調各銀行之間的互補(人為重組債務),消除原來看似危險的資產、負債失衡,金融危機就不可能爆發。 監管機構可以讓規模較大且資本充足的金融機構吸納這些地方性小銀行的虧損並延展其債務。

然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之後,國際資本的大量湧入,要繼續以這種方式穩定金融將變得困難許多,要一家北京大型銀行注資並接管地方性小銀行的業務以保護國內投資者是一回事,但對於境外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就另當別論了。 特別是境外資本具有高度投機性和流動性。

只要外資在中國所佔比例不大,這些新措施可能讓金融流動性和股價提升,但如果境外投資者成為中國股市和債市的重要參與者,它們會不可避免地讓中國的金融更脆弱。

在境外投資組合資本流入開放的金融市場之前,北京需要整頓國內銀行體系和加強金融體系,以及實施放貸紀律,否則一旦大量的國際資本湧入,將無法維護迄今保護中國銀行金融的機制。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