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遊玉里札記

文/圖 林明理

大年初一,車過玉里鎮卓溪鄉一個以布農族居多的中平部落(Nakahila)。在大都會到處熱鬧滾滾或閃爍的霓虹燈,在這兒都看不見;但是蒼翠的山巒、清幽的小村,蜿蜒的清溪或剛剛播種的田野,卻到處都是。

歇息片刻,便來到一個源自百年前秀姑巒阿美群的部落,它坐落在一個山谷台地之上,地勢優美,群山環繞。下車的時候,天空的顏色,是最美麗的淺藍;苓子溪橋畔一隅,有些菜圃,還有一座昔日阿美族勇士牽著牛車上坡的塑像。

風來回飛奔,一面深情地迎接我,接著又往村裡飛跑,把我的腳步也引進了部落。它告訴了我,因早期這地區長滿月桃,族人以此植物命名為苓雅仔部落(Lingacay)。這是個公認母語講得最好的阿美族部落,年祭舉行前,族人會先釀製七罈酒,做為犒賞有功的壯士或耆老。

每當八、九月舉辦豐年祭,便由阿美族少女將盛滿酒釀的酒甕,頂在頭頂上,帶進會場,充滿了原鄉風情。而花蓮農改場研究團隊也推展有機產業在這裡落地生根,部落的農友極盡能事,曾勇奪全台優良產銷班殊榮。

我不顧天氣有點兒冷,站在橋的兩岸觀望,細流涓涓的模樣……然後跟著遐想,現在山區溪溝的小魚,稻田的青蛙,空中的燕鳥、還有蜻蜓應該都飛回來了吧。

從這一村看到另一村,每時每刻,都讓我想起故鄉新春前,家家戶戶也是這般悠閒自在的那種氣味。而鄰近的織羅部落(Ceroh),就在春日社區內,沿途還可看到阿美族勇士、客家婦女醃菜等各具特色的壁畫。

忽然,有幾個孩童正在迎春放鞭炮,有一群族人坐成一個大圓圈,在高唱卡拉OK,歡聲笑語,煞是熱鬧。附帶一提,「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曾在此部落拍攝「大腳印」時,因雨過大,攝影隊就在此地一棵老樹下祈禱,果然天就放晴了,也順利完成空拍美麗田野的紀錄片。而社區內有全台唯一的行動郵車,也是鄉野中最溫馨的一景。

這一天黃昏,終於來到下德武部落(Satefo),其祖先大多從馬太鞍拔仔社遷徙而來。而德武里稻米等農產豐饒,當地阿美族老人大多擅長用月桃葉編織籮筐或結繩綁紮物品,手藝靈巧。走進德武國小時,校園清幽,除了鳥聲,一片靜寂。比起許多鄉野來,玉里鎮的莊稼和稻田,對於喜歡遐想的我來說,這一天旅遊所遇見的景色,是純樸寧靜的。

記得夏爾‧波特萊爾在其名作《巴黎的憂鬱》裡這樣寫過:「大自然的通透力,委實無遠弗屆。」是啊,而今,在記憶中逐漸抹去的,不是玉里鄉野的身影,而是小小的思愁……忽遠,又靠近了。是啊,當我接觸大自然,心的饗宴已儘夠我流連忘返、捨不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