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到底危險不危險?

(圖/大陸外交部)
(圖/大陸外交部)

在氣球事件後,中美高層展開了久違的政治性會晤,8小時的漫談馬拉松,被台灣部分輿論視為雙方關係緩解的跡象。相較之下,去年與軍方解約離營的4066個志願役軍人,反而對自己最誠實——我們並沒有脫離險境,從現在到可見的未來,台灣都非常危險。

一個最明瞭的現實是,美國逼台灣搞「全民動員」,連警察都要學習城鎮戰技,對此,我們應該覺悟,危險的陰霾只會愈來愈厚,而不是相反。再者,決定戰爭與否,也不完全掌握在北京手裡,台美兩方也都有將事態滑入最糟境地的可能。三者,大陸的對台政策,台灣不可能知根知底。馬英九到大陸高唱和平,蔡英文在加州備受冷遇,並未阻止第二次圍台軍演,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換言之,政策表述與現實之間,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說到底,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對峙才是關鍵,而雙方於此已無可能達成共識,問題出在中美已喪失了信任基礎,沒有信任,就談不上共識,也不會有什麼絕對可靠的「護欄」。

去年,湯瑪斯‧佛里曼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主旨就在談信任。只是該文用一種溫文的筆法,將讀者引導至「中國如何失去美國」的思維軌道,形同尖酸抨擊「中國失信於美國」,實在令人啞然失笑。民主黨人的偽善與雙標,佛里曼堪稱翹楚。

今年,佛里曼再度強調信任,並盛讚台積電做生意的祕訣,正在於取得商業夥伴的信任,以此抨擊中國的不可信,說得好像美國是中美關係惡化的被動一方與受害者。

信任?世界範圍內掀起的「去美元化」風潮,難道不是各國對美國失去信任的最佳範例?美元如此強勢,卻引發愈來愈多國家涉險去美元化,這是華盛頓屢屢將美元武器化的當然後果。

美國的「信譽」,打自一開始就有「不服?信不信我揍你」的成分,各國對美國欺負他國的能力始終展現了「尊敬」,而在冷戰結束後,此成分快速擴增,直到「阿富汗撤軍」與「俄烏衝突」,美國土匪式的劫財行為,終於讓愈來愈多國家被嚇到「去美元化」。

佛里曼的成名思想是「世界是平的」,意指世界人群在全球化時代,相互連結,相互依賴,關係變得更密切的狀態。然而,保護主義興起,「去全球化」思想在西方蔓延,肇事者正是佛里曼所粉飾的美國。

現在,世界是尖的,全球供應鏈正在虛假的危機感中處處斷鏈,以接軌美國的「友岸外包」新規則,非「友岸」的企業會被捅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台灣不是美國所界定的「友岸」。因而,台灣對美國的信任也在崩潰中,現在只有執政的極端政黨與其支持者還跪著。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信譽的崩塌,來自於心口不一。台灣的危險,在於美國的「信譽」仍為台灣政客所深深畏懼,總統大選前得去華盛頓「面聖」,主張兩岸和平的同時,還不忘看美國臉色,主要產業被美國掏空還得大聲叫好。

因此,中美關係已無可能回到從前,新一輪的博弈,是將台灣放在第一順位的彼此較勁,雙方的讓步空間都極小,以致對北京而言,解決台灣問題有其急迫性;對華盛頓而言,掏空台灣與武裝台灣也有其急迫性。

台灣內部,大有主張「兩岸打不起來」的論調,然而,戰爭只是「危險」的主要表徵,無論各方如何界定「危險」,都無法否認在台灣問題被中美視為急務的當下,局勢的劇烈變化已無法避免,在因應變化的過程中,處處是危險。(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