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子業優勢 無人機成軍武新星

11月5日,第二代的新式騰雲無人機(右)在台東志航基地現身。(本報系資料照片)
11月5日,第二代的新式騰雲無人機(右)在台東志航基地現身。(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台灣一直把軍事現代化作為重要事項,一方面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積極尋求技術和裝備的支持,另一方面下工夫提升國產武器裝備。

其中越來越受重視的無人機成為突破口,在無人機相關通信技術、飛行以及武器控制系統等領域的發展,都是發展先進武器的技術基礎,不需要戰鬥機、主戰坦克複雜的綜合性技術集成,對無人機的發展十分重視。

因台灣電子產業,無人機水準處於中上游位置,主要用於戰術偵察、戰場與海岸監控、電子干擾和誘餌,發展潛力不能小覷。無人機在民用和軍用之間的技術相對模糊,核心技術容易引進,無人機「蜂群」等戰術運用,對於防禦戰術,適合的軍事用途包括戰術偵察、戰場與海岸監控、電子干擾和誘餌,還可為飛彈控制領域提供技術支援。

台灣無人機發展起步較早,90年代初期,透過採購無人機進行技術研究,雖各國將軍用無人機核心技術列為軍事機密,台灣無人機的發展局限於商業用途,軍事用途受限,主要是用於海岸偵察及警戒。

1995年中科院完成第一架自製無人機「茶隼」,是一款輕型無人偵察機,具自動飛行和即時傳輸圖像的功能,航程150公里,飛行高度為2400公尺左右,可續航5小時。「中翔II」無人機經過3年研發,1999年在台中的清泉崗基地驗證飛行,2008年原型機墜毀於台東太麻里才為外界所知。

已服役的「銳鳶」無人機主要擔負陸地、海域的偵查搜索任務,2016年分配到各機場,對海域不明艦船進行偵察,經過改裝可執行偵察、跟蹤定位、特種作戰、中繼通信、精準導引、電子干擾和對抗等各類戰略和戰術任務,大幅提升指揮官戰場用兵彈性。

最新發展的大型無人機「騰雲」,2015年在台北航太展首次亮相,2017年再次亮相。結構布局類似美軍「死神」無人機,細長的機身和V字形的尾翼為飛機增加穩定性,「騰雲」機身長8公尺,翼展18公尺,與「死神」無人機相近。最新型的第二代「騰雲」正於台東志航基地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