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大風起兮雲飛揚」

作者:王愷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大風起兮雲飛揚」出自漢朝皇帝劉邦所作《大風歌》。全詩共三句,由過去而現在而將來,渾然一體。語言質樸,風格雄勁。表達了詩人憂慮國事渴望人才的情感。首句用象徵手法,描繪平定黥布叛亂的大軍凱旋時的自然環境,第二句敘述自己身登帝位,第三句抒情,表達了沒有勇士守邊的憂慮,有求賢之意。

詩作背景

漢高祖十二年(前一九六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後他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種打擊樂器)、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前二句寫天下平定,後一句寫渴望求得猛士守禦四方。整首詩凝聚著作者對帝業和故土的感情,表達了劉邦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慨。大風歌:又作「大風曲」、「大風詩」、「漢祖有歌」。

劉邦(前二五六至前一九五年),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起兵反秦時,稱沛公;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楚漢戰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西元前一九五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于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長陵。

詩詞原文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逐句釋義

大風颳起來了啊雲隨著風奔湧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作品賞析

由過去而現在而將來,渾然一體。語言質樸,風格雄勁。前二句寫天下平定,後一句寫渴望求得猛士守禦四方。整首詩凝聚著作者對帝業和故土的感情,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不失王者風範。

「大風起兮雲飛揚」,用大風、飛雲開篇,令人拍案叫絕。作者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唐代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凶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前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一個「威」字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嚮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深感憂慮和不安。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在此老淚縱橫。

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詩文注釋、賞析:海日含,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台灣國際身心靈研究發展學會理事。
欄目贊助:中國美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