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復活後的「新亞洲」

為參加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尼克森在1967年10月號《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改變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文章,題為「越戰後的亞洲」,為了緩和東西冷戰的緊張氣氛,他主張以談判代替對抗,以對話代替對立。他認為亞洲新興國家已逐漸崛起,共產主義擴散的骨牌效應不致發生,武力干預政策不再能解決問題,展望越戰後結束後的亞洲,必須將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大陸納入國際社會,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促進全球的繁榮。

1969年1月20日尼克森就任美國第37任總統後,宣稱他希望在頭一個4年任期內,為世界建立一個「和平的架構」;在第二個4年任期內,希望轉變美國年輕人放任的習性,重建一個「團結的社會」,惜因水門事件辭職半途而廢,但他在外交上的成就仍受史家肯定。

為了解決愈陷愈深的越戰以及制衡蘇聯的對外擴張,當年尼克森總統採取與中共和解的政策,改變了東西雙方對峙的世界。今天的中共不僅早已放棄了對鄰國輸出共產革命,改採和平共存的睦鄰政策;而且在經濟上也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市場經濟規則,美國雖未達到「政權改變」的目的,但至少已達到「和平演變」的部份目標,使得中國成為西方全球化過程中具有建設性的一員,有助世界經濟的發展。

今年8月31日,美國自阿富汗倉促撤軍後,結束了自2001年發動的反恐戰爭。由於阿富汗總統甘尼棄職逃亡海外,使得這個由美國一手扶植的傀儡政權提前於8月15日垮台,使得神學士的塔利班政權又班師回朝。這讓美國再次認識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滋生更多難民問題。西方信仰的自由、民主、人權,對歐美國家而言是個理所當然的好東西,但對亞洲國家而言卻水土不服,難以生根發芽。

有識之士認為美國打了20年的越戰(1955~1975年)並未成功阻止「越共掌權」,而打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2001~2021年)亦難阻止「回教得勢」,可見美國應學習與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和平相處,彼此尊重世界才會太平。

拜登總統是天主教徒,在他當選前,面對「大分裂」的美國,曾經引用天主教聖人方濟各的「和平禱詞」。他說「在有分裂的地方,促進團結;在有疑慮的地方,激發信心;在有黑暗的地方,放射光明。」這是他說給美國國內選民聽的話。面對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迎面撲來的嚴峻國際情勢,但願他也能發願仿效聖方濟各,做個「締造世界和平的工具」,而不是為了維護霸權尋釁而發動另一次新冷戰。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有西方學者倡議,越戰後的亞洲應該是「亞洲人的亞洲」。尼克森總統及時改善與中、蘇關係,為亞洲帶來了一個世代的和平與繁榮。如今,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長久的阿富汗戰爭之後,寄望拜登總統步尼克森總統之後,締造一個共存共榮的「新亞洲」,就像帶來持久和平的「歐洲聯盟」一樣,則世界人類幸甚!

總之,越南不曾希望成為國際間的「戰場」;阿富汗也不曾希望成為帝國的「墳場」,亞洲人只希望選擇他們自己的政治制度及生活方式,與人為善、與世無爭,天下太平,願「昨日的越南」會是「明天的阿富汗」,希望未來的亞洲會更好。(作者為退休大使、全球和平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