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六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六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六

【愛傳媒曾建華專欄】張天師兄家三代和浸信會有密切的關係,他也講述了自己乃至於從他祖輩開始的信仰經歷。但可嘆許多他非常熟悉愛他尊敬的友輩、長輩,都沒有很好的下場,甚至於可說有著非常悲慘的下場,上帝難道都未存憐憫之心嗎?

簡單講,人在今生為何好人沒好報,壞人沒壞報呢?其實,壞人沒壞報表面上何其明顯。當今台灣政治上掌有大權者有那一個不符合「壞人沒壞報」這命題呢?我當然不是什麼衛道之士,但我試著把我的理解說出來。

關於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宗教與文化的關係、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中國文化中的信仰,中國文化與宗教的互動。以及與此相關的議題,早在我大學時代就開始思考並大量閱讀了。

這與我是一個基督徒有關,當然,其他的基督徒是否如此,或那些自稱是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會不會做與我同樣的思考就不得而知了。

國學大師梁潄溟的經典之作《中國文化要義》(1949)及更早的著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提供了某些思考的方向,甚於於可說是答案。我要強調,這答案是我的看法,歡迎任何人的不同意。

人類為生存自來過的是群體生活,家庭、「集團」都是群體,但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偏勝,西方人的「集團」生活偏勝,而這裡所說的集團,當然是包括了家庭成員的,可容納更多人加入的群體生活。但這就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而宗教,講到底就是一種人生態度、價值判斷。其根基常是超脫於人類知識之外,並以安慰人類情感為勗勉,這種情況也是超越時空的。也就是說自古到如今皆然。但是中間有許多變化的因素加入後,宗教的漸難立足於世,其勢遂不可挽。

主要因素有三,一,科學的進步。二,科學的進步帶動出理智批判的精神。三,因前兩者的交互做用,衍生出經濟的發展。推而廣之,人類在解決了上古時代生存的問題後,科學理性復解決了生命、生活中難解之謎(比如日月之蝕),再以經濟手段擴大並富裕了物質生活之後,活著、好好的活著、非常好的活著的三大問題都解決了。

但別忘了人不是活著就一切沒事了,所以宗教不會因為這樣就消失了。梁潄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宗教者,出世之謂也。」

人類生活有入世(正)和出世(反)的兩種傾向,宗教是後者,正反相合才是平衡而完整的人生。這句話我不是說宗教,而是說,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態度。

人總是若明若暗地、直接間接地傾向出世。這種出世的尋求其實與依賴感是一體之兩面,依賴感是宗教的根源,不論是一神教或是多神教沒有差別。那麼依賴感似乎是一種對外力的假借,不過此一外力的本身就是自己。

宗教所追求的純潔與美善是人生來就有的德性,不過,宗教最終啟發了這種自我純美的意識。由依賴、而解放、而完成自我,就是每一個,對,是每一個宗教的必然過程。人在過程中先痛苦後享樂。先苦後甘,故各個宗教能生生不息的發展。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