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邀臺美日荷專家研討 以臺灣經驗創造循環經濟新契機

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為推動循環經濟,海洋委員會攜手外交部、工研院與美國在臺協會、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荷蘭在臺辦事處,分別在本月3日及10日舉辦「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邀請美、荷及國內知名海洋廢棄物、循環經濟專家,與我國產官學研各界人士透過網路,針對循環經濟相關主題進行發表與分享經驗,共同探討海洋永續發展的商機和未來願景。

11月3日進行第一場次,由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偕同外交部次長曾厚仁、日本臺灣交流協會代表泉裕泰,以及荷蘭在臺辦事處代表譚敬南致開幕詞,臺美日荷專家於會中深入探討全球海洋廢棄物面臨的危機、如何利用衛星來定位海洋垃圾、保育組織開發河川垃圾收集船阻止垃圾進入大海等。

11月10日登場的第二場次,著重在如何把循環經濟模式運用到處理海洋廢棄物,特別是臺灣的經驗和成果,表現出臺灣與世界各國共同合作處理海洋廢棄物的能量。

本場次也邀請循環臺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董事長,分享循環經濟模式,透過4個實際案例分享如何運用循環經濟解決海洋廢棄物議題,包括遠東新世紀公司資深經理羅怡文分享用循環經濟把海廢變黃金、塑膠中心團隊領導人蔡政修分享把海廢變產品;建立Sustainable Material Library、佳龍科技公司策略長陸怡豪,分享臺灣在廢棄物再利用的傲人成就;以及美國聖地牙哥港政策管理人Mr. David Yow,分享如何吸引企業共同處理港口廢棄物,以實踐港口永續發展。

工研院指出,循環經濟不是新觀念,而是另一種嶄新的商業思維與模式。臺灣在過去20年間,實施許多領先全球的環保措施,資源回收率為全球第3,保特瓶回收率95%,回收再利用的塑膠材料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創造新價值,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標竿。

海委會表示,藉由此次分享臺灣經驗,不僅加持臺灣國際形象,也有機會促成臺灣的綠色成果輸出,角逐全球預估達一兆美元的商機。此外,2030年循環經濟會扮演非常重要角色,臺灣堅強的韌性,可成為全球解決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關鍵夥伴,經濟模式的改變也將創造出下一波經濟發展契機。

海委會邀請臺美日荷專家在本月舉辦2場次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透過線上直播共同探討海洋永續發展的商機和未來願景。(海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