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飆高溫! 像泡在熱水裡 珊瑚礁白化受不了

2020年的氣候變遷,讓小琉球海域猶如滾燙的一鍋水,一半的珊瑚白化甚至死亡。海洋學者呼籲政府,應該落實小琉球的遊客總量管制,並且設置友善環境的生態導覽路線,才能讓小琉球的海洋生態永續。

大愛記者 許斐莉:「小琉球是台灣唯一一個由珊瑚礁所構成的島嶼,它非常地珍貴,但是你知道嗎,去年因為沒有一個颱風登陸台灣,以至於小琉球的海域就像是一鍋滾燙的水一樣,這導致了有50%的珊瑚都面臨了白化的命運。」

小琉球海洋生態攝影家 蘇淮:「夏天的話下去,水溫比較高的時候,通常可能超過水溫攝氏30℃以上,珊瑚就會開始有一些零星的白化,因為水溫太高,然後牠共生藻會離開牠珊瑚蟲的身體,所以牠顏色看起來會就是白色的,就是剩珊瑚礁骨骼的顏色 。」

蘇淮透過網路串聯台灣各地潛水員的情報,並且回報給學術機構,這才確定小琉球珊瑚白化的嚴重性。

小琉球海洋生態攝影家 蘇淮:「中研院那邊陳昭倫老師的實驗室,他們有做珊瑚白化的調查,確定這次,去年的珊瑚白化,是台灣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小琉球這邊也是他們調查全台灣最嚴重的地方,他們預估是大概50%左右,可能會在去年這一次的白化中死掉。」

小琉球珊瑚礁大量死亡的消息,震驚了學界,中山大學的研究也證實,氣候變遷、人為干擾和過多遊客所排放的汙水,已經對珊瑚帶來死亡威脅。

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水鍇:「只要有人去浮潛的地方,它的珊瑚礁破壞就很嚴重,那同樣的因為人很多,所以就變成食藻動物的減少,就造成藻類大量地繁增,那就會占據了珊瑚礁能生存的地方。」

珊瑚一旦白化就會面臨兩種命運,死亡或是在水溫降溫時活回來,這些都還需要透過後續的觀察研究,才能知道小琉球珊瑚的復原情況。

小琉球海洋生態攝影家 蘇淮:「我剛剛去看這邊的珊瑚,其實這邊的珊瑚恢復得比較好,比起北邊,這邊恢復得比較好。」

幸好小琉球南部的遊客比較少,珊瑚可以有喘息空間。

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水鍇:「自然的因素,我們是很難控制的,我們就希望在沒有辦法控制自然因素的情況下,我們能夠盡量在人為的影響上面做一些節制。」

遊客在潮間帶管制期間,跟著導覽員觀察生態,肚仔坪是小琉球最受遊客歡迎的三個潮間帶之一,每年大約湧入15萬人次,潮間帶被遊客踩踏的結果是,過去五年內減少了80%的物種,海草床大量消失,食草性螺類也跟著大量減少。

大愛記者 許斐莉:「就在我們要回台灣之前的這個早上,我們終於在這個潮間帶 找到了我們這幾天尋覓已久的海膽,還有呢海螺,那麼我們看到就是在這個礁岩上面,有很多的洞,你只要仔細地看,在這個洞裡面呢,幾乎每個洞裡面都藏有一顆海膽。」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 劉莉蓮:「小琉球的海膽其實很多,但是我們現在一眼看過去,大概是屬於潮間帶上面,比較中高潮帶,那這些大概都是屬於草食性的生物。」

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水鍇:「這是從更高的角度來拍都是海膽,我們估計大概有80萬到100萬顆海膽,在一個小小的地方有這麼多顆。」

中研院學者進一步指出,所謂的海膽荒礁現象,其實是潮間帶第二階段崩壞的警訊。

中研院特生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當這些食草性的生物都被移除了以後,剩下的部分就是一些像海膽這種大型的無脊椎(生物),牠本來也是在啃藻類的物種,但是因為吃海膽的這些魚類生物也被移除掉了,所以才會造成所謂的這種,我們今天看到在小琉球潮間帶非常多的海膽。」

遊客所不知道的是,大量捕撈海鮮、海龜也爆多的現象背後,是珊瑚和潮間帶生態系崩壞的現象。如果想要留住小琉球的美,真的要拜託遊客一起來配合。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 劉莉蓮:「就盡量不要去吃一些,就是這邊才特有的螺貝類,到海邊不是看到什麼東西都要去摸一下、踩一下才甘願。」

小琉球海洋生態觀察者 蔡正男:「這些生物其實可以留到現在讓我們可以看得到 ,基本上牠是適應以前的循環環境的,現在會不見,大概就是因為我們人改變了那個環境跟氣候。」

如果非去小琉球不可,那麼你可以試著減少垃圾量,並且選擇友善環境的民宿。

小琉球海洋生態攝影家 蘇淮:「比如說有些民宿,它可能會用比較環境友善的沐浴乳啊,洗髮精啊那些,它排到海裡比較可以被分解的,可能會對環境比較友善一點。」

學者呼籲,主管機關應該更積極畫設核心保育區,才能有效減少人為干擾對海洋生態的衝擊,留住小琉球這個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嶼。

採訪撰文:許斐莉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為愛遠渡重洋 援助辛巴威建設
新店環保教育站整修 感恩環保菩薩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