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申請專利 土銀居冠

工商時報【林昱均╱台北報導】 金融科技浪潮下,我國銀行業逐步申請專利以布局市場。根據經濟部調查,我國金融機構84%的專利布局是在數據處理系統或方法,10%是電子數位資料處理,可見我國金融業已邁入數位創新領域。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昨(4)日舉辦「金融生態圈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經濟部智財局科長暨專利審查官顏俊仁於論壇中指出,我國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共計384家,其中54家金融機構有申請專利。自95年迄今,我國前5大申請專利者分別為土地銀行(125件)、兆豐銀行(110件)、中信銀行(93件)、國泰人壽(82件)與台灣銀行(62件)。 我國金融業正處於數位創新與科技轉型的過程,不僅會面對技術控管問題,還有智慧財產權風險。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資深副總鄭淑芬建議,金融業應運用數位創新概念,制定新的流程與商業模式時,並納入智財風險考量,以避免專利訴訟風險。 顏俊仁表示,一般在審查專利有三大重點,包括進步性、明確性、適格性,在賦予智財權以排除其他競爭者前,申請專利者必須證明自己的東西涵蓋前瞻技術或未來趨勢,而且是明確可告知其技術層面,最後這個專利宗旨必須為解決現有問題或因應未來發展的適格性。顏俊仁也指出,專利法第21條也規範發明指的是自然法則的技術思想創作,專利必須符合自然法則,並非技術而已,還要在技術外延伸出個人思想。 顏俊仁舉例說明,像是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習慣關聯性,企業不能只說大數據就是自己的專利,而是要明確寫出如資料蒐集模組、如何分類,人工智慧伺服器預測形式,包括產品、技術、模組說明都必須明確才能過關。 過去金融產業1.0、2.0世代多半是業務電子化系統領域,顏俊仁表示,該領域包括人事、行政、存戶投資、交易、股票、基金投資、線上融資。而一般資訊應用則是資料庫應用、分散式系統、文件加密、使用者介面等。但未來金融科技3.0世代,顏俊仁認為,區塊鏈、大數據、雲端系統、人工智慧、行動平台等,都會是金融產業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