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大海撈針!海上搜救限制多 補破網刻不容緩

空軍2架F-5E戰機發生疑似空中擦撞意外超過1個星期,失蹤的飛行員與飛機仍然沒有音訊;要在茫茫大海中搜救失事的飛機雖然有各種科技輔助,但也有很多限制。(李人岳報導)

空軍2架F-5E戰機發生疑似空中擦撞意外超過1個星期,失蹤的潘穎諄上尉人機仍然杳無音訊,26日一度有民間人士聲稱接收到疑似求救信號,不過軍方搜索仍然沒有結果。

台灣四面環海,軍機演訓和民航機有很大比例在海上飛行,一旦落海搜救真的是大海撈針,必須透過各種無線電信標機協助搜救。緊急用無線電包括「PLB」個人攜帶式對講機、信標機和裝置在飛機上的「ELT」緊急定位發射機。這些靠無線電波發送求救訊號的器材,過去分別使用軍方的243.0MHz和民用的121.5MHz緊急頻道,例如軍方前一代的AN/PRC-90無線電和AN/URT-33信標機,就是透過這些頻率發送有「啾啾」聲的警報訊號。

隨著衛星通信科技發展,衛星輔助通訊和GPS定位逐漸普及;2009年2月起,國際衛星輔助搜救組織(COSPAS-SARSAT)停止支援傳送243.0MHz和121.5MHz通訊信號,衛星求救和GPS定位信號改移往406MHz頻率。

目前在台灣,具備406.0MHz功能的飛機、船隻或個人,如果發射求救訊號和GPS座標,國際衛星系統收到信號後會傳回地面接收站再轉知設在交通部航港局的TAMCC任務管制中心,隨後才通報國搜中心派遣搜救機艦。

資深的退役搜救飛行員回憶,啟用406.0MHz無線電初期,往往開機測試不到半小時就會接獲國搜中心的關切電話,詢問基地的座標附近是否有人遇難,顯示衛星搜救系統如果運作正常,很快就能傳遞訊號。

TAMCC也承認,這類測試或誤觸的案例的確很多,因此如今都會先經詢問確認後才會通報國搜中心出動搜救。

退役飛官解釋,過去AN/PRC-90或AN/URT-33時代,搜救機必須靠機上的方向定位儀搜尋遇難信標的方位,但精確度有限,求生器材的妥善率、發報功率有時也是變數,因此成功尋獲的機率有限;啟用406MHz和GPS定位後確實提高搜救的效率。

另外,飛行員也指出,民間已經使用的水上閃光求生燈在黑夜中對於搜救也有一定效果,目前軍方也已經逐步普遍配發。

不過,由於無線電波無法在水中傳遞,因此落海人員、飛機一但沉入水下10公尺以上深度,PLB或ELT發送的信號就無法傳送、接收,因此可以在水下發報的定位裝置或黑盒子就十分重要,例如2012年3月在蘭嶼落海的海鷗S-70C-6和2018年2月空勤黑鷹直升機,雖然沉入太平洋深海,不過還是靠著DK120水下信標機而掌握位置。

空軍也承認,這次F-5E由於屬於類比信號的老舊機型,欠缺能搭配的ELT產品。

台灣四面環海,民航機、船隻從事海上活動、作業的比例很高,除了有必要裝置有助於搜救的器材裝備外,搜救單位甚至民間也應普及、深化相關知識,一方面有助於事故時的搜救,也可避免救難人員陷於不必要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