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年花健保600億元! 台灣腎臟病前三大病因曝光

台灣末期腎衰竭的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前茅,每年健保花了600億元在洗腎費用上,是單一疾病占健保醫療費用支出之冠;但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刺胳針)2017年5月刊登一篇全球醫療照護品質的各國排名,台灣的腎臟病與糖尿病照護排名較差,引發諸多討論。

kidney
《好健康》雜誌第41期封面

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講師黃道民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直言「台灣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與人口老化、不當用藥習慣、健保實施後透析費用降低、醫療技術提升,及腎臟移植率低等均有關。」

老人多、慢性病多 腎病變人口增
隨著社會呈現高齡化趨勢,老年人口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也隨之增加,導致併發腎病變的人數跟著上升。這當中,除了腎臟病新增人數持續增加外,因醫療進步,病人的存活時間及罹病時間也跟著延長,相對增加了透析的整體人數。

此外,有不少國人習慣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或偏方,或是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利尿劑、減肥藥、含馬兜鈴酸成分之中草藥等,這些不當用藥習慣都會造成腎臟傷害,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衰竭,必須靠洗腎維生。

而在醫療層面,因全民健保改善醫療可近性,大幅降低民眾接受透析治療門檻,致使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顯著增加;再加上台灣透析醫療品質佳,舉例來說,台灣透析病人的存活率約為美國的3倍,病患存活時間長,因此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也就高於其他國家。

還有一個原因是,和各國相較,我國透析患者接受腎臟移植率低(美國的腎臟移植率即為台灣的6倍),如此洗腎病患脫離率低,洗腎盛行率數字自然節節上升。

kidney
腎臟的構造

三高失控、濫用藥物 影響腎功能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內部有豐富的微血管。當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時,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下,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發生;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而我們所吃進的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及代謝後產生的廢物,有些會進入血液,並由腎臟負責過濾血中的含氮廢物並排出過多的液體,像是尿酸、尿毒、肌酸酐等,這些廢物都是經由腎臟形成尿液,再排出體外。同理,我們吃下的許多藥物,其中多數以腎臟代謝或在肝臟代謝,最後也是經由腎臟代謝排出,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當用藥習慣會與腎功能失調高度相關。


腎功能異常3大原因
在台灣,造成腎功能異常前3大病因為:

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會造成小血管病變,腎臟密密麻麻的小血管就成了血糖控制不良的代罪羔羊。糖尿病相關之慢性腎病變在近年來盛行率日漸提高,而血糖控制達標是避免糖尿病腎病變之不二法門。此外,糖尿病腎病變通常合併蛋白尿與視網膜病變,若無蛋白尿或無視網膜病變之患者,需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腎臟生檢切片檢查,以找出可校正病因。大多數血糖藥或胰島素不會傷害腎臟,但在慢性腎病患者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避免某些藥物,部分血糖藥雖然可改善病人預後,但在慢性腎病第四、五期卻應避免使用。除此之外,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低血糖風險,因此在這個族群,教育患者血糖管理與低血糖自我管理相當重要。

急性腎損傷
近年來這類患者有逐漸增加趨勢,主要原因與接受重大手術、敗血症、醫學檢查顯影劑的使用等相關,以顯影劑的使用來說,是醫療處置所必須使用的,但如果患者本身已有腎病變時,就有可能會加重風險。急性腎損傷後應規則追蹤腎功能,並注意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嚴重感染及演變成慢性腎病的風險。

原發性腎病變
大多屬於免疫性疾病,由腎臟本身所引起,多以蛋白尿或血尿來表現,有些會伴隨腎功能惡化,臨床上往往需做切片才能進一步診斷,方有正確治療。因其他腎病發生增加,此類病症現今佔腎病比例緩步下降,但仍為主要腎病之一。最常見為免疫球蛋白A腎病變,現在因治療藥物正在發展中,希望能日漸改善原發性腎病變的治療與預後。

kidney
預防腎臟病遵行原則

高尿酸血症、痛風 亦為危險因子
腎臟屬於下游器官,也就是當身體其他器官出問題時,腎臟都會受到影響,且人體25%的血液都會流經腎臟,因此,像是三高病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若病情控制不良,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相對較高;反之,慢性腎臟病患若血壓、血糖等控制不好,也會使腎功能加速惡化,互為惡性循環。

此外,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因為尿酸結晶會在腎臟沈積,同時惡化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對於腎功能也是不利的。對於這類病友建議要先處理和控制好原來的病因,例如使用口服血管張力素抑制劑來控制血壓,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並且適量攝取蛋白質,以減少尿毒素產生。

配合治療可延緩腎臟病惡化
比較可怕的是,腎臟病早期(一至四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要到晚期(第四或五期)才會感到不適。而從第一期到第五期,有些人會歷經多年,也有人很快就進入第五期,時間長短端視原發性病因、以及病人平時的保養、飲食控制及治療配合狀況而定。

臨床上,造成腎功能惡化最大宗的因素,是原疾病控制不良、血壓及飲食控制不佳、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是食品,但只要依照醫師指示,配合治療,病情控制得好時,第三期病人可維持在三期不變,而第四、五期病人則可盡量延緩惡化。目前衛生福利部也已推動「慢性腎病照護計畫」,提供病友飲食及生活型態衛教,可多加利用。

注意飲食、用藥、防治三高
透過定期檢查可及早得知有無腎臟病變,而平時飲食習慣也要少鹽、少糖、少油,及避免醃漬類不新鮮的食物。此外,必須提醒的是,除普拿疼、嗎啡類以外的消炎止痛藥,均有可能傷害腎臟功能,民眾若是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腎功能就可能會退化,應小心謹慎,並做好尿液、血糖、血壓等監測。

延伸閱讀:腎臟壞了可能無聲無息 護腎秘訣 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