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專題01】 你想坐視異形爬上餐桌?還是成為不塑之客?

作者: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根據美國喬治亞大學統計,每年約有480萬到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也指出,靠海維生的海鳥已有90%體內都有塑膠垃圾。

「到了2050年,海中的塑膠將會比魚還多!」若依照每10年全球塑膠產量就翻漲一倍的速度來看,愛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在去年世界經濟論壇中就提出這樣的警告。

塑膠垃圾實在太多了!倘若上列數據仍無法喚起你的有感,那麼以下陳述的畫面,或許更能讓你體會那份異形入侵般的驚悚──

在美國加州與夏威夷之間的海面上,恐怖的「世界第八大洲」已龐然形成,面積幾乎是台灣的40倍大;不僅如此,這樣巨型的恐怖垃圾島在全球至少5個,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上個世紀末,美國的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發現了北太平洋垃圾帶,並陷入這鍋巨大的塑膠濃湯裡,花了長達一週的時間才穿越脫離。

你可能無法相信,我們丟棄的垃圾若相連起來,大約每5公分就有一個大型購物袋的塑膠垃圾,可以繞行全球所有海岸線一圈。

真的眼不見為「淨」嗎?塑膠垃圾如同地獄來的催命符,連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距離人類最遙遠的南極海,其生物所受的化學汙染程度,已經跟活在陸地汙染最嚴重的河道差不多。

中國與印尼是海洋塑膠垃圾最大的來源國。印尼過去被稱為母親的生命之河,已看不到河面,形同一片垃圾鋪成的陸地。(photo/Jay Directo)
中國與印尼是海洋塑膠垃圾最大的來源國。印尼過去被稱為母親的生命之河,已看不到河面,形同一片垃圾鋪成的陸地。(photo/Jay Directo)
真的眼不見為「淨」嗎?──想像全球海岸線被塑膠垃圾環繞一周;連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與最遙遠的南極海也無以倖免。(photo/Ocean Cleanup)
真的眼不見為「淨」嗎?──想像全球海岸線被塑膠垃圾環繞一周;連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與最遙遠的南極海也無以倖免。(photo/Ocean Cleanup)

「天啊!好可怕,那該怎麼辦才好?」

我們流入海洋的垃圾80%都是塑膠。最大宗的製造者,就是產自你我手中最直接相關的家庭垃圾。

這些塑膠垃圾最後會化整為零,變成直徑1-5mm俗稱「人魚眼淚」的塑膠微粒,即便你不愛吃魚,它都能透過食物鏈或各種管道(例如鹽),夾帶有毒物質(包括會損傷免疫系統、造成流產的多氯聯苯與殺蟲劑),來侵害我們的健康。更慘的是無論哪個國家,至今對它依舊束手無策。

倘若你已了解「毒塑」正用看不見的方式爬上你的餐桌,除了憂心忡忡外,其實解決之道卻很簡單,根本無需你「為地球多做什麼事」,只要「身邊少做/不做這些事」即可。

「不塑有三」很簡單,就是「不要做」

(1) 不做拋棄式消費:免洗餐具、手搖杯與吸管、寶特瓶、塑膠袋,這些用完即丟的一次性用品,每年都在「海廢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尤其在我們手中最短命的塑膠袋,卻是海中最要命的殺手。根據環保署統計,我們平均每人每天用掉2.7個塑膠袋,是歐盟的4倍。現在就開始吧!不使用只有幾分鐘便利的塑膠袋、不喝塑膠容器裝的化學飲料,省下來的錢就是對你健康最好的投資。

(2) 不買過度包裝商品:最常見的過度包裝莫過於精品、禮盒了,拆開的瞬間轉眼就變成垃圾。其實環保署有「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規定,將糕餅、酒類、化妝品、加工食品、著作光碟等都列入規範,民眾在購買這類產品或疑似多重包裝的物品前,都應該先踩下煞車,停下來想想。

(3) 擺脫過度消費:無論你多麼勤於重複使用塑膠袋、為家庭垃圾做回收分類,事實上,最最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能省則省、堪用則用,減少消費。因為消費越多、丟棄越快,以「減法」過生活,終究才是讓地球與自己獲得喘息的最佳方式。

國內環團長期投入「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發現無論排行怎麼變化,免洗餐具、手搖杯與吸管、寶特瓶、塑膠袋,永遠榜上有名。(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sow.org.tw/blog/37/20160910/4933"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荒野保護協會;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荒野保護協會</a>)
國內環團長期投入「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發現無論排行怎麼變化,免洗餐具、手搖杯與吸管、寶特瓶、塑膠袋,永遠榜上有名。(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做個「不塑之客」,促企業改變風向

但即便炒菜不必放肉絲,也很難不放食用油,既然賣油郎無法從古代穿越到現代來幫忙,那麼許多諸如柴米油鹽這類避不掉的塑膠瓶罐,以及更多惡形惡狀的塑膠包材,我們只能敦促企業從源頭做起了。「企業不塑」也有三──

(1) 裸賣:你可能聽過裸妝、裸靴、裸婚等「裸時尚」,但你聽過「裸賣」嗎?在歐美,像阿嬤柑仔店一樣的「無包裝商店」正時興;近幾年台灣量販店無分土洋,也都吹起產地直送裸賣風,民眾可以自備容器、自行秤重、各取所需。事實上超市有95%的商品包材都是一次性廢棄物,所以若就近的超市沒有裸賣,那就多走幾步,去傳統市場「裸買」吧。

(2) 減塑:除了裸賣,有些企業也開始將塑膠袋改為紙袋、塑膠瓶改為玻璃瓶。例如里仁有機連鎖商店,去年改換91項產品包材,據說一年可減少88萬個塑膠包裝。其實2014年來,聯合國與歐盟早就追蹤「塑膠足跡」,敦促企業進行兩階段減塑計畫。像英國,發現棉花棒竟名列海灘常見廢棄物第6位,迫使醫療大廠嬌生必須將半數棉花棒塑膠軸改為紙質;而備受「瓶裝之惡」抨擊的飲料大廠,可口可樂就推出減塑30%的寶特瓶、百事公司也開始投入可分解的生質材料研發。

(3) 回收:除了減塑,回收再製亦是企業翻轉形象、由黑轉「綠」的常用辦法──美國日用品牌寶鹼,回收法國海灘25%的塑膠來包裝旗下產品;愛迪達取自馬爾地夫週邊海洋漂流的塑膠,製成運動鞋;比利時清潔用品德蔻也從北海與阿姆斯特丹運河回收塑膠,製成瓶罐。然而不少品牌的回收與銷售不成比例(像寶鹼再生包裝只佔總量0.6%),且回收也只是消了人類自己造下的一點點業障,但有做總比沒有好。不過民眾還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千萬不能把回收當成解決方案而掉以輕心才好。

「減塑很潮!」我的生活時尚

當潮牌為博取消費者認同開始思忖減塑之道;當不塑成為一種行動時尚、個性表徵,這樣看似與過去阿嬤的古早生活方式的兩個極端,其實殊途同歸──也許未來有一天,使用塑膠會被稱為「土」;自帶阿嬤的包袱巾會被視為「潮」;一次性消費像隨地吐痰一樣讓人側目可恥;八點檔偶像劇像會禁止吸菸一樣禁止畫面出現手搖杯……直到那一刻,我們或者才能放下心中大石,說:「是的,環保意識已真正落實到廣大群眾手中。」

更多相關文章:
【世界地球日專題02】個人減塑行動篇:地球辛苦了,我們裸市場見
【世界地球日專題03】小農市場直擊篇:減塑到底行不行?且看達人出新招!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