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中國補習亂象多,為何有法卻難管?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每逢夏季,號稱全世界最競爭的中國高考,總是被中國網路輿論拿出來深度探討挖掘新聞。只能說,高考對學生來講實在是太痛苦了,因為除了上課、複習、考試的循環外,部分高中生可能一週 7 日就有 6 個晚上得住校,家裡住得遠的幾乎整年都住在學校宿舍,只有節日才能返家。

而高中教育之所以變成「集中營」模式,就是因為學生、家長、學校都希望學生能考上所謂 985、211 等優質大學稀缺的招生員額,使得大家不得不使出渾身解術準備,這就是許多人將高考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緣故。更甚者,多數擠入名校窄門的資優生都有補習經驗,也導致補教界競爭激烈,違規亂象頻傳。

中國教育部整頓補習亂象

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開始對補教機構進行嚴格管控,並發布俗稱「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相關規定,‍希望藉此以遏制補習界的各類亂象。

其中像是規定針對補習機構的資質,主因後續教育部發現有不少補習機構的師資不合規定,如聘請中小學在職教師、無證教師學術能力不足等問題,可能會對無法補習的學生不公平,或無法獲得良好的補習效果。因此,有鑒於先前政府對這些補教品質不佳的機構監管力度不大,但在相關補課新規上路之後,這類補習機構隨時都會被取締。

中國教育部此次對於補習機構老師,是否具備資質也加大考察力度,一旦發現在這類機構中有老師無證卻進行補教,那麼該補教機構也將遭到嚴厲處罰。此外,教育部對補課費用也做出新規定,新規定補習機構不可以提前進行收費,也不允許一次收取半年以上的費用。這樣一來家長給自家孩子報名補習,需要的花費將會大大降低,家長對於教育部的新規也非常支持。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隨著中國暑假到來,學生放假後不待學校待家裡,也讓補習機構看準這個暑假商機,透過扮演「家教仲介」,提供一對一服務的方式,繞開教育部為打擊補習班亂象的各項規定。這種新的服務模式,與先前一般人數較多的補習班相比,更對症下藥,學生成績也有機會取得更大幅度的提升,因而獲得許多家長的青睞。

此外,過往的補習機構在政府新規上路後也轉變成仲介,為需要這類服務的家長介紹合適的家教老師。不過,中國一對一家教的服務收費很高,不少家長其實無力承擔請家教的費用。因此對於家庭經濟狀況較為一般的家長,也會開始擔心及煩惱假期時自己孩子若不能補習,開學後的成績便有可能落在其他同學後面。

中國補教師資的來源

面對國內潛在家教市場的大量需求,中國補教業者的師資又是從何而來呢?

首先,就是學校體制內部的老師賺外快:學校內部老師在教學能力上有保障,但領公家薪資待遇有限,所以經常會看到學校老師授意家長組織學生私下補課賺外快。其中又以年輕較為缺錢的老師做得比較多,他們多數偏愛一對一家教,以避免觸犯教育部的規定丟了體制內的飯碗。

再者,是中國補教界所稱的「社會閒散(social loafing)教師」。此類老師魚龍混雜且人數眾多,有考不上編制又嫌私立學校太累的老師,他們在各地開設補習班為生;也有的是因為給學生補習被學校開除,於是專做私人補教的老師。此外,偽造名校學歷做幌子的名師也大有人在。

事實上,讀者若有機會在中國各大城市往來,會發現主要學區的居民社區和街道角落,都有很多這種小黑班。不過,即便是社會閒散老師也能教出高徒,在高考上一戰成名,自己在當地也成為名師。

第三則是大型補教機構的老師:大型補教機構聘請的老師授課水準不僅較高、素質也較佳,名師的薪資也高,但能否成功端看該教師的教學成效,換句話說,他們得接受市場優勝劣敗,誰教的學生成績好,誰的身價就更高。

大型補教機構初始給予授課教師的薪資其實不高,約一小時 120 人民幣(約新臺幣 516 元),但隨著老師年資與知名度的上升,名牌老師走紅後,老闆薪資開出一小時人民幣 680 元(新臺幣約 2,926 元)都不見得留得住人。這點可以從黃曉明、鄧超主演的電影《海闊天空》(又名「中國合夥人」)的劇情中看出端倪──補教機構不斷地推出新老師,但大牌名師最終都留不住。

此外,江湖傳說在某大型補教機構教學一段之後,還會繼續留下來、而不是自己出去開業的老師,往往是教學能力比較差的。這是因為很多補教機構的老師都也擅長演戲安排段子,拍攝影片進行招生,但未必如某知名教師上課號稱保證自己站在講臺上什麼題目都能解,安排樁腳學生無論用什麼題都考不倒他。事實上,99% 的老師沒這本事。因此,大型補教機構的品牌雖然值錢,但也可能存在水準落後的教師。

中國學生:我們從科舉時代就開始「補習」

記得某年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家餐廳,筆者詢問一名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研究考上隔壁清華的朋友:考上北大、清華的感受到底是什麼?那名友人回答:「本科考上北大時,我個人很雀躍;研究所考進清華後,我家人非常雀躍。」

不過,這股雀躍背後除了有學生在就學時,面對大量考試的心酸外,還有許多課外及課後的「學習」時光。相信走過臺灣聯考年代的讀者,多半也會很好奇中國名牌高校的學生是否真的都有補習,若有的話,補習樣態又是如何呢?畢竟多數中國學生在中學階段彷彿身處集中營,哪有額外的時間出來報名補習班?在筆者問完有關補習的問題後,頓時那名友人收起開玩笑的心態,開始認真地回答關於中國補習界的現象。

友人表示,補習是考試的必然副產品,中國科舉時代的狀元,除了天資聰穎外,家庭也會安排好的私塾教師,概念近似於現代的補習班。雖然補習不能保證可以進入好大學,但不得不承認在多數清華、北大的學生中,沒補過習的人應該是少數中的少數。

補習班開設課程的時段,也會因考量多數學生一至五皆須待在學校,改為安排利用週末時間為學生補課。相關補課內容以考試解題及考前衝刺為主,且因應先前疫情管制,補習班也開發出不少線上課程,讓學生可以不用在教室就能聽老師上課。

儘管考試壓力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但在中國,國家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卻有很多人期望藉此翻身,從而促成了畸形的補習文化。政府雖然針對違規業者祭出罰則,但若無法從源頭解決問題,效果恐怕不如預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想上北大、清華非得靠補習?中國補教界亂象頻傳,為何政府有法卻難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台灣取消暑假作業,中國上海小學生暑假在做什麼?

中國上海老師地位高如神,台灣老師只能哀嘆「家長永遠是對的」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台大國企所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此外,體悟到凡事不能囿於兩岸關係的利益,台灣青年必須要培養全球化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