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中國學生「反向留學」在澳洲

作者:廖宥甯 Jocelyn Liao

2023 年 8 月,我在澳洲雪梨一家聚集各國年輕人的青旅裡,被餐廳桌子對面的德國、法國、英國人問:「你們在說什麼語言?Mandarin?那你們是中國人嗎?」「喔原來你們是臺灣人嗎?臺灣在哪裡啊?」

當我們開始介紹臺灣的地理位置和社會文化時,一名中國女生衝了過來,大聲向整間餐廳的人聲明:"I am “also” from China. Taiwan belongs to China!"(我「也」來自中國。臺灣是中國的!)

餐廳裡陷入一陣短暫譁然,不過我和旅伴立即出聲表示:若要聊政治,我們可以吵一整天,但我們現在在度假,不想要因為任何爭執敗壞興致。旅伴還幽默地補了一句:"We are happy Taiwanese!"(我們是快樂的臺灣人!)

雖然我常在其他臺灣人的旅行日誌上,讀到此類在國外被中國人殺過來宣示主權的故事,但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還是有種不真實感。我將這個故事說給正在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讀書的臺灣朋友 Chu 聽,她先是爆笑一陣,並表達對我們的同情,接著娓娓道來她在墨爾本大學裡遇見的中國人及現象觀察。

臺灣學生在墨爾本大學的「中國經驗」

根據統計網站 Statista 在 2021 年的研究數據,墨爾本大學的國際學生大約佔全校學生的 46%,雖然中國留學生的佔比沒有具體的數字,但通常中國留學生在歐美澳主流大學的國際學生裡確實佔大宗。以 Chu 自己的觀察,墨大約有 3 成中國留學生,尤其商學院裡中國同學的比例特別高,也讓她有不少和中國同學交流的有趣經驗。

案例一:「同學,加個微信?」

Chu 在剛開學時,連一句中文都還沒說出口的情況下,就因為有著一張亞洲人臉孔,被蹲在講堂門口的某個中國學生團體拉住,開口就是標準的普通話:「同學加個微信?」

「他們甚至沒有跟我閒聊,也沒有問我來自哪裡,就操著中國腔濃厚的普通話要加微信,萬一我是日本人或韓國人呢?」依 Chu 本人和身邊朋友的經驗,如果你擁有一張亞洲臉孔,「同學加個微信?」會是你在墨大裡頻繁經歷的情境。

案例二:「大家都是中國人對吧?」

Chu 在某次分組討論時,碰上整個小組除了她以外都是中國人的情況。而中國同學因為英文說不下去,切換為中文問了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對吧?」意圖轉換成普通話進行討論。

「不是。」當時,Chu 下意識地用中文表示否定,「不過那堂課是線上課,小組裡其他兩位中國同學沒有聽清楚我說什麼,所以也沒有什麼政治衝突爆發,那天依然風平浪靜地度過。」

案例三:「那我們之前幹嘛不說中文就好了!」

在得知 Chu 來自臺灣前,同桌的中國同學們會先用普通話討論一輪,再用英文和 Chu 複述剛剛的談話內容,知道 Chu 中文能通後的反應往往是:「那我們之前幹嘛不說中文就好了!」

Chu 不太能理解中國同學這種「普通話優先」的想法,畢竟她在課堂上遇到臺灣同學,也會使用英文討論和交流。「借用一個學妹的精闢總結:他們可能把這裡當成北京大學墨爾本分校了。」

我是去澳洲,還是在中國?

延續 Chu 和中國同學打交道的經驗,我去墨爾本拜訪 Chu 時,也感受到無所不在的中國人和中國元素。先不提唐人街、中國餐廳等「中國味」濃厚且明確的場所,我只要移動到墨爾本大學附近,就能聽到源源不絕且南腔北調的普通話,有時甚至會根據口音,猜測這個中國學生可能來自哪個省。

我曾在墨爾本街上聽到兩個澳洲本地學生抱怨,他們遇到的中國同學「連嘗試說英文都不試,只用中文交流」;也在 Chu 的宿舍樓下遇到 3 個中國留學生,正討論著上課完全聽不懂英文怎麼辦、作業要怎麼寫,而他們的結論是:「就瞎寫。」

想起我去墨爾本大學參觀當天,剛好碰上學校為"Future Students"舉辦的校園和科系介紹活動,穿梭在校園裡,處處都能見到中國家庭,推測是帶著孩子來參觀志願中的大學,順便來趟家庭旅遊。

我到了雪梨後,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青旅驚魂記外,在公園裡遇到的一個臺灣家庭也跟我分享,女兒在澳洲最大的動物園──塔龍加動物園(Taronga Zoo)──裡的遊樂設施區,遇到一個中國弟弟。兩個人一起玩得還算愉快,此時中國弟弟便問了臺灣妹妹是哪裡人,知道妹妹來自臺灣後馬上回了一句:「臺灣是中國的!」

那位臺灣媽媽笑著跟我們說:「我跟我們家妹妹講,妳要跟他說我們才不是!」而妹妹則在一邊哀怨表示:「我就不想跟他說話,自己走開了嘛。」

中國人的「反向留學」風潮

回到最開始的雪梨青旅,事發隔天,我在廁所遇到了那位中國女生,還是盡可能友好地和對方交流,也獲得了一些有趣的資訊:她來自上海,即將要到雪梨大學攻讀醫療工程的「直博」學位,這次旅行是先來雪梨探路。在我們眼裡和臺北氛圍極為相似的雪梨,她倒覺得:「比起國內,這裡的步調真的慢好多。」我們便跟她大力推薦,應該要去更閒適的墨爾本走一走。

上海女生問我們,臺灣來澳洲需要辦簽證嗎?辦簽證是否要花很多時間?我們告訴她,臺灣人辦澳洲簽證只需要上網填個人資料,不到半小時就能獲得簽證。

她既羨慕又無奈地提起中國人辦澳洲簽證的種種手續:「好像之前有太多人來澳洲後,就在這裡當黑戶沒有回國,所以現在我們辦簽證需要財產證明,有的人為了證明自己夠有錢不會死賴在澳洲不走,就會把自己的房地產和車子都列上去。」

她傾吐:「我覺得你們臺灣⋯⋯你們港澳臺的護照真的蠻好用的。」而我假裝沒聽到她差點來不及把「臺灣護照」改口為「港澳臺護照」。

回到臺灣後,我摸進知乎、小紅書和微博等中國社群 APP,又讀了《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這本討論中國教育的新書,企圖了解中國人的留學風潮從何而來。

根據中國社群媒體的討論來看,不少中國留學生出身自中上階級,因為不想在競爭激烈的國內高考制度裡掙扎,所以父母努力把小孩送到國外「鍍金」,且偏好英語系國家的名牌商學院,這樣以後回國也好就業。

小紅書上甚至有提供英美各大學華人學生佔比的文章(但數據可信度存疑),提出不知是反諷還是出於真心的建議:「想要來趟『反向留學』嗎?這些大學可供你參考。」亦有分享「潤」(Run)出國之後的心得(註:潤,意指使用各種途徑離開中國,移民到國外)。

西方國家治學方式受到影響?

Chu 也提供她在墨爾本大學的觀察,在「寬進嚴出」的墨爾本大學,國際生的素質上下限差異大,有不少「潤」進墨大的中國留學生雖然成功入學,但一直被當與重修,「在不少商院的課,都能聽到教授分享上學期又當了三分之一的學生。」

有感於嚴格的教學風氣,Chu 分析道:「這其實跟學校的經營方向有關,畢竟國際生的學費是本地生的兩倍,因此學校會多收國際生也無可厚非;不過也因為這個現象,澳洲的本地學生反而比較難進入這些澳洲名校。」

《學神》一書則提出大量中國留學生赴英美澳求學,會影響、甚至改變這些「西方國家」的治學方式,以及校園內的學習風氣。在事事強調「內卷」(註:過度競爭)、注重考試成績的中國,留學生們把從小吸收的競爭思維帶到國外,除了影響到同儕,也間接促進大學端在篩選學生時,更偏重以考試成績決定錄取資格。美國推行重視多元發展、考試成績不是唯一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在這波浪潮下面臨挑戰。

身為臺灣留學生,Chu 在面對大量中國同學時,也有自己的一套應對之道:「我不會想要刻意融入他們,後來也發現不用因為我們使用相同的語言,就一定要走進中國學生的交友圈,所以大家也不必擔心出國留學就要加微信群等等。重點是,你自己想要交什麼樣的朋友、擁有什麼樣的同儕氛圍,這都是我們能自主選擇和決定的事情。」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中國學生「反向留學」在澳洲──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現場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澳洲的大學暑假放 4 個月,為何學生仍感「壓力山大」?

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輿論爭議,決定了你自己的前程

作者簡介:

廖宥甯/Jocelyn Liao,是 Z 世代成員也是九年級生,想進入新聞業的歷史系學生,未成年即在臺灣各城市間漂泊的彰化鄉下小孩,姓名第三個字為了平仄和諧請讀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