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花 5 百萬去美國留學,真的值得嗎?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教育就是,當你忘掉學校所教的一切之後,還剩餘在你人生裡的東西。」──愛因斯坦

近年來,台灣的大學畢業比例逐年攀升,台灣大學太多,考不上比考得上大學更難。

不少人認為,大學學費因著政治因素持續凍漲(至少台灣的政治人物沒一個敢調漲大學學費,跟水電調漲的情況一樣),嚴重影響大學教育的品質。名為大學,實為學店的大學比比皆是,每個學生分配到的資源微薄,四年下來畢業後的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教育素質令人質疑。人人皆是大學生,大學文憑嚴重的貶值,大學文憑究竟值多少?

美國大學學費,中產階級難以承受的重

同樣的聲音在美國也聽得到,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美國 44% 的人都有大學學歷,可學費卻貴得令人心痛,而且年年增加。許多人大學畢業還沒開始賺錢,就先背了超過十萬美元的學貸。

這樣的學費,一般中產階級根本付不出來。報導指出,很多人因為繳不起大學學費而直接輟學投入職場;也有人說,現在的共享經濟正夯,他把房子租給 AirBnb,當個 Uber 司機、自己出來創業,這些通通都不需要大學文憑。

美國大學百百種,如果簡單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偏學術導向的四年制大學(Bachelor’s Degree):那些常春藤名校(舉凡哈佛、耶魯、史丹佛等等)或是名氣響噹噹的公立學校(舉凡柏克萊)州立大學等,都在 Bachelor’s Degree 之列。

另一種是兩年制的社區大學或是專科大學出來的文憑(Associate Degree):這類的學校學費相對較低,但保障的是學生能夠學會一技之長,又不用背負如四年大學吃重的學費,很多人將之視為進入四年制大學的跳板。

平均薪資較高,美國大學高學費趨勢不減反增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介於 1970 至 2013 年之間,四年大學出來的 Bachelor’s Degree(不包含另外去攻讀博士碩士的學生),在考量貨幣貶值之後,每年平均薪資為 64,500 美金,而兩年 Associate’s Degree 的薪資則為 50,000 美金。

單從高中畢業的薪資則為 $41,000 美金。假設這些人工作到 65 歲準時退休,那麼 Bachelor’s Degree 的大學畢業者平均會比高中畢業者多賺 100 萬美金,而 Associate’s Degree 的大學畢業者平均會比高中畢業者多賺 32 萬美金。

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讓美國大學學費漲了又漲,而且絲毫沒有調低的趨勢。但即便是同一間大學出來,也不是所有的科系都平等。根據統計指出,電機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醫療、電腦工程和商學系也相對吃香,反倒是娛樂和教育相關的科系最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便大學學費年年漲,四年大學文憑在美國社會當中依然吃香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大學畢業者薪資上升,而是高中畢業求職日益困難,以及這些中低階層職業的逐漸流失。

就某些角度來說,大學學歷甚至是 M 型兩極化社會的重大推手:名校用提高學費來挑選那些付得起學費、資質優良、家境良好、不會中途輟學、運氣好一點的話,以後還可以回饋給大學的菁英者。

美國大學中養成的眼界,終身受用

但,學費年年高漲、越來越 M 型化、甚至未必保證高薪,美國四年制的大學,為何還是讓無數人趨之若鶩?我無法代表別人的意見,但想在此以自己的求學經驗,談談美國的大學教育:

四年美國大學的目的,其實並非讓你「無縫接軌」到可以學以致用的工作,否則專攻兩年的技術學院反倒比較適合這樣的動機。對我來說,四年制大學是提供一個學習環境,讓你有著延伸觸角的可能性,以及如果想要再進修(如博士、碩士、以及其他專業執照)的入場券。

美國大學裡擁有多元的選擇,四年大學中沒有人逼你必須選哪堂課,全都由自己決定。我自己在大學時,因此接觸到一些本科之外的課程,影響了我日後的視野和見解:比如我修了一門有關愛滋病的課程,教授找了許多病友來講述心路歷程。當初大家普遍對愛滋病毒抱著恐慌的態度,甚至連一張椅子、一杯水、一個擁抱也不願意和愛滋病患分享。但在那堂課之後,我反而對這些長期與病魔為伍的人懷著同理心與接納。

為了滿足藝術學分,一門貝多芬的課讓我徹底愛上貝多芬,甚至為此追到維也納去當迷妹,只為了探尋他曾經踩過的足跡;在一堂又一堂有關基因和蛋白質的課程之後,讓我體驗生命的奧秘,數千萬的基因排列必須正確才能造就一個正常的人類,我們的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卻也異常的珍貴;一個教授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大量閱讀和本科系無關的書籍,讓我開啟了一個新的習慣。

多元選擇,用消去法探索未來職涯

也因為大學的關係,我得以慢慢摸索未來生涯規劃。我開始對醫療有興趣,在 UCLA 的醫院裡面當志工,這經驗讓我看到醫療體系的另一面向,也讓我有自知之明,發現自己不能接受日夜顛倒的生活,因此不適合去當內科醫生。

同時,我也在一名神經科教授的手下做實驗,整天在顯微鏡下看蒼蠅、養細胞,也讓我明白即便我大部分分子生物系的同學都去做研究,我最終不是走研究員的料。

就這樣慢慢一一刪去,讓我了解到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最後進入牙醫這行,那年,我 21 歲。如果沒有經過大一大二的尋覓探索,或是直接把我丟進一個只為了畢業後能進特定行業的環境裡,我不會去思考將來職業的方向。

除此之外,在群體中學會獨立思考,也成為大學教會我的一件事。一堂課裡兩三百個學生,一整個學期也沒和教授說過一句話,受到的關注幾乎沒有。而 UCLA 又是偏重研究的學校,大部分的教授若要有教職,必須要在學校有成功的研究,最好拿到經費 Grant 才可生存下去。

這樣的結果就是,教授們的本質是研究,副業才是教書,能做好研究,不一定就是好老師。

於是大家都體悟出來一個道理:學習不能只靠教授教,如何能夠在學校中找到自己的群組朋友生存下來才是王道。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沒有人會牽著你的手幫助你過關,全都是想辦法打聽、想辦法自己去探索。於是學會了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也從和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建立感情,後來每每發展成為一輩子的友誼,成為另類的資產。

在強者齊聚的環境中,學會謙卑

如今回想在美國讀大學時,所孕育最重要的學習態度是──學會謙卑與對自己負責。

看到許多曾經在各美國高中裡的菁英群聚一堂,深深感受到人外有人。每個人在高中裡或許都是最出色的星星,但到這裡才發現,在滿天的星空當中不再是顆顆耀眼。

我目睹過很多天才,期中考前一天還去看足球賽,期末考前一天去看演唱會,讀書的時間永遠是我們正常人的十分之一,但分數永遠比我們高。以前我總以為天才是帶著大框框眼鏡、整天埋頭苦讀、一輩子也沒交過女朋友的書呆子。但上了大學才知道,真正的天才人生裡不會也不須繞著書本打轉,他們十分低調,鮮少去誇耀自己的成績或排名,反倒是比任何人都懂得享受生活。

這樣的經驗,讓我學會了不和他人比較,只對自己負責。

學無止境,大學生涯只是終身學習的開始

我現在的工作,乍看之下和我當初選修的科系、念的那四年大學沒有直接關係。但其實美國大學教我的,並不是一堂課、一個教授、一個科目而已,而是像滴水穿石一般,點點滴滴,影響了今日的我的思維。

現在的世代許多人尋求快狠準,任何事情沒效率就是浪費時間與生命,和我同系出來的朋友們,有人在藥廠工作、有人跑去做研究、有人跑去當醫生,但無論是哪一行,大學畢業給予都只是一個學習的開始。

我不太知道大家對於大學的期待和定義為何,但如果你只是把大學生活定義為「混個文憑以後好拿工作」,那麼得到的就會只是一張文憑,不論在美國或台灣,都會是如此。

在我看來,美國的大學珍貴的地方,是提供一個環境讓我可以盡情摸索學習。即便我學到一些乍看之下和我現在工作完全不相干的知識,卻都成為我日後人生中的養分。

而回頭看,一旦進了職場,除非重新回到校園再次進修,否則很難有這樣整天自由學習的機會。大學或許不適合每個人,但你不得不否定它存在的一定價值。至少,很多時候,是如英文口語裡面的一句話,"you make the most out of it!",大學會是你的累贅還是資產,都掌握在你的手裡。

至少對我來說,如今回想起來,大學那四年所帶給我的收穫,像一個蛹在孕育著蝴蝶的誕生般,每一個環節都深具意義。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美國大學文憑值多少──花了將近500萬的這四年,會是你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增加國際觀又免學費,到德國念大學真的這麼好嗎?

畢業後,我為何留在美國大學任教?──想回台灣的我不是「沒有心」,而是「沒工作」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