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濁水】超擁護孫中山蔣介石體制的改革派—感嘆改革者的後殖民心態

孫中山與蔣介石(圖片來源:中央社、達志影像)
孫中山與蔣介石(圖片來源:中央社、達志影像)

不要驚訝,超愛孫中山蔣介石體制的確並不只是保守、深藍人士,號召改革的和綠營中也大有人在。

國民黨兩蔣父死子繼地前後統治了台灣40年,在國家體制上有許多不合宜的遺留。這些國家體制的遺留,有許多是自作聰明想出來的,有的已經落伍了,還有的根本是反民主的。按理這些不合宜的體制在民主化後應該要拋棄,國家機關才能順暢運作,但是稀奇的是許多不合宜的體制竟得到了號稱改革派人士,公民圑體或綠營人士的擁護,以致於一直到現在都改不了。

例如孫中山發明的考監兩院體制,連深藍的王建瑄、趙少康都說該廢了,但是民進黨一旦執政,卻寧願和國民黨當權時一樣拿來酬庸,沒有廢的意願,深綠人士甚至還有強調要「強化」監察院功能的;又例如孫中山鐘愛的罷免制度,西歐國家早都廢了,現在林義雄、時代力量和公督盟跟在孫中山後面眾志成城地努力推動選罷法修法,一心一意要活化罷免制度,然後搞出了令自己尷尬得很的黃國昌罷免案。

孫中山發明的一些特別創意雖然出於自作聰明,但是得承認設計的出發點倒是善意;至於蔣介石許多和人家不一様的體制設置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出發點根本就是要強化威權壓抑民主。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國會制度世界「獨有」

不必否認,冷戰期間處於世界體系中處於半邊陲地位的台灣,在蔣介石父子統治時代,和南韓一樣充分掌握冷戰格局和越戰帶來的機遇,以及美援、美國的指導而完成了經濟起飛,成就斐然;然而,在同時,兩蔣也在台灣建立了許多非常畸形的政治體制。這些體制往往畸形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步。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長達38年創世界紀錄的戒嚴和40多年不改選的萬年國會,幸好這兩様現在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不幸的還有一些扭曲畸形的體制到現在都改不過來,甚至得到綠營或改革人士的力挺。例如國會體制就是。

心儀希特勒的老蔣為了把國會弱化成為行政院立法局,精心規劃了許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會制度。且舉兩個重要的措施:

1,任何國家的議會包括台灣地方議會,各委員會一定只有一個召委,蔣介石為了不讓單一召委坐大到和行政院的部長相庭抗禮,便在「眾建諸候而少其力」的原則下,設三個召委以便分而治之,同時達到分贓擺平的效果。

2,各國國會議員進到一個委員會都會一直待到任期結束,這樣,同樣的法案由同一批委員持續審查,精神才能一貫,而議員也才能專業資深,但是兩蔣為了弱化國會,便發明了每個委會一年搬兩次風的制度,以達到去資深化去專業化去權威去連貫性的目的。

推動國會改革,公督盟是最受曯目的團體,但是很可惜的,國會資深專業化的改革公督盟並沒有當做重點。近幾屆立委選舉時,公督盟都要求立委簽署他們提出的「國會改革承諾書」,但是公督盟第八屆立委改革承諾書,對這一點提都沒有提;第九屆承諾書,也只有這麼一句:「積極參與委員會議案審查,落實委員會專業化。」。似乎是說只要積極參加審查就可以落實專業化,對制度的改革沒有具體意見。

關於複數召委的改革方面就更糟糕了。

複數召委的制度,在兩蔣時代,發揮了弱化國會的功能,民主化後被維持下來,弱化國會的的效用也同樣延續下來;更麻煩的是,他還生出了新的負面效應,那就是,同一個委員會有複數召委,縱使是同黨,角力起來一點也不客氣,遇到不同黨,運用來進行惡鬥更不在話下,害處很大;不只這樣,非執政黨的立委當上了召委後,既然對通過執政黨政府的法案沒有興趣,排專案報告修理部長自然樂而不疲,再一方面借考察之名領著委會會回選區綁椿當然也認為理所當然,仔細並依時效需要的審法案時間就這樣耗費掉了。

對蔣介石的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複數召委體制,不管是民進黨或國民都有立委推動要改成單一召委的,不料這個改革公督盟反對。公督盟採取道德主義的立場說,雙召委造成議程缺乏連貫性,可以由雙召委之間協調溝通解決。公督盟似乎忘了民主制度中種種監督制衡機制都是因為了解人的道德不總是那麼高,不能凡事只期待政府道德上的自律才設計出來的。公督盟所以要想盡辦法努力行使監督國會,豈不是也因為他們認為把立委當聖人期待他們自律是無濟於事所以訂定辦法加以他律?既然如此,遇到複數召委有重大負面效應時,為什麼他們突然就認為他造成的弊端可以靠立委會的自律解決?

公督盟頒獎表揚優秀立委(資料照片:中央社)
公督盟頒獎表揚優秀立委(資料照片:中央社)

公督盟國會改革方案的錯誤

過年前,我在Yahoo論壇<民眾對國會超不滿 公督盟說國會很進步>中說公督盟對立委的KPI評量指標設計犯了錯,造成了很大的後遺症,。現在,我們又看到了公督盟在國會改革方案又犯了錯了;麻煩的是,公督盟關於國會制度上認識的錯誤,並不只是這樣,要指出還多的是。且再舉幾個例子:

1、2008公督盟創盟元老有一篇文章<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成立的意義>。 這篇文章裏面就有些相當錯誤的觀念。像是文章認為國會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後,區域 立委的選區變小了,成為助長賄選的誘因,造成立法委員的素質不能提升。

文章會這樣寫,可能因為選舉時國民黨習慣靠買票當選,所以當他看到2008國民黨大勝就想當然耳地認為果然買票發生作用了——因為選區小好買票。這樣看事情,真是在實務上太不接地氣,在理論上又太外行了。

這件事應該這樣看的:韓國和日本過去的經驗都証明了改成單一選區後,選區雖然縮小,但是因為要買票買到超過選區中50%的選民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造成了靠綁和收買地方選民的地方派系的沒落。

至於台灣,2008選舉國民黨的確大勝,但勝在中部和北部,而南部國民黨乏善可陳。2008縦使大局對民進黨非常不利,但是台南高屏共17席立委民進黨還是大贏了10席,到了2012大局仍然對民進黨不利,但是17個席次更只留下3席給國民黨,到了2016民進黨更是17席通吃

國民黨買票買得凶的是南部不是北部,這是台灣政治的基本常識,那麼國民黨在傳統買票區沒什麼成績反而在傳統上買票風氣低得多的北部大勝,怎麼可以認為國民黨大勝就是因為小選區有利於賄選?事實上,再經過2012、2016兩次選舉的小選區制的淘洗,南部依靠買票的地方派系可以說只剩下在縣市議員選舉靠「大選區」的複選區而存在,在立委選舉中幾乎完全被單一選區制消滅了。可見公督盟元老這篇文章透露出的是他對國會制度從理論到實際都非常陌生。

2、公督盟不斷強調國會議事要採取「委員會中心主義」,法案政策要在委會對做深入詳盡的探討,並作成決議,公督盟這一點是對的,應該肯定;但是目前我國採取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朝野協商制度」,這個制度使任何黨團總召都可以否決委員會的決議,完全和委員會中心主義的精神衝突,奇怪的是,公督盟居然一面支持維持朝野協商制度,又支持委員會中心主義,實在很矛盾。

3、公督盟幾位創盟元老當年跟在林義雄後面拚命推動國會減半,認為減半了國會就會變好。結果事實證明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減半後國會功能不只沒有改善,反而因為減半後委員會過少又過小,監督能量大幅弱化,而所謂的委員會中心主義也因此更難運作,還外加了個別委員權力變大能力變差等一連串的副作用。

至於修憲後三寶立委的消失了這是好事,但原因是單一選區的效應而不是減半的效應,更不是公督盟強調的國會公開的效應。事實上,三寶立委耍寶唯恐人家不知道,所以國會透明化三寶只會更歡迎,不會反對。如果複數選制他們只要儘量耍寶耍到足夠10%的民眾欣賞就穩當選,那麼議場公開對他們是免費宣傳;他們遇到的麻煩是在需要51%選票的單一選區,鐵定會被淘汰。

4、公督盟又把建立公民審議制度當成國會改革的重要項目。這也是好事。

問題是,一方面公民審議制是西方國家都還在「實驗室」中,到「量產」還有很有距離。時髦體制,所以在台灣推當然不錯,但是對當前國會改革,急迫性似乎不高;何況制度體制雖然時髦,卻必須依賴已經正常化代議制度做基礎才有意義,如果朝野協商連委員會決議都可以推翻,那麼在辦了「法制上」不可能有委會會地位的公民審議,恐怕難免成為白忙一場。無論如何,在體制上一方面維持兩蔣和孫文的恐龍體制,一方面拚湊上時髦體制實在難免怪怪的。

立委忙著應付公督盟錯誤KPI 那國事呢?

最後,關於公督盟量化指標的問題除了上次我在Yahoo論壇中分析的以外,現在再補充一下。

上次舉了個例子說,一位外交國防完全外行的立委被公督盟評鑑成第一名立委,那是2008、2009的事;現在還要提一樣令人驚奇的例子。2016年秋,公督盟公佈評鑑,時代力量包括認真犀利耀眼的明星黃國昌在內,沒有一個入榜優秀立委名單;更離譜的是國民黨的許毓仁和民進黨的林靜儀無論在專業或認真乃至開創性上都很特出卻都被評成差勁的「待觀察立委」,而原因只是這幾位都「不乖」,沒有按公督盟的要求在提案、簽到、發言上依他們的KPI衝量,或衝了量後沒有乖乖的向公督盟報告,結果好委員就被評成不及格委員了;至於其他平庸乏善可陳的委員,只要按公督盟衝量不求質反而保證成符合KPI就名列優秀立委。

受到打擊後,黃國昌重新調整了時間、人力和資源以配合公督盟KPI的要求,而他也就被公督盟承認是好委員了。但是這樣的調整無論對黃國昌自己或對國家的貢獻會是減少還是增加,答案非常清楚。

許毓仁這樣說「讓所有立委和助理疲於應付這些KPI指標,一定會出現很多應付的法案文書與質詢文書,讓立委無法好好針對議題專注研究。」

公督盟創盟的元老,主要是一些教授,他們大概是管學生管慣了,所以帶著士大夫的姿勢設計KPI把立委當學生給他們打分數—是的把立委當學生,所以他們習慣性的會說要立委「補考」。問題這些教授實在蠻怪,一開始他們都不是政治學出身的,又認為「政治很簡單」,他們不必再研究,就動手設計KPI,於是他們們打起立委分數就像英國文學系教授給物理系學生打物理分數一樣,在專業欠缺的情形下,打分數的依據便是出席點名,交作業記錄,但是不管而作業內容。分數這樣打,不離譜也難,結果,寶立委成了第一名,黃國昌名落孫山,許毓仁要補考一點都不必意外。

當教授學問就真的比學生好?坦白說,恐怕很不見得。例如要單一召委還是要複數召委,就是立委比公督盟有知識;又如他們配合林義雄推的國會減半,當年立委多數認為是大錯特錯,只是受到這些公督盟的元老,帶著教授、聖人的光芒和被他們煽動起來的民粹滙集起來的力量壓迫而不得不屈服所以通過減半

——是的,立委是「屈服」,在減半後林義雄就在報上發表文章說「立委屈服了」。在民主時代叫人「屈服」就很高興?坦白說,這是怪得可以?再如當時立委主動提案單一選區小選區制,他們和林義雄都批評,現不是證明他們完全批錯了而立委反而做對了嗎?

國會不好,是事實;自告奮勇監督施壓改革,是很好;獲得民眾那麼多的捐款支持也令人佩服,只是如今難免狐疑,用力堅督了那麼久,苦工做了那麼多,公督盟為什麼既不願對一般正常的國會怎樣組織運作下點工夫稍稍了解一下,也對台灣國會亂象的源頭茫然無知,甚至成為兩蔣反民主體制的悍衛者,簡直成了典型的所謂後殖民現象——在權力上推翻了殖民者的統制後,精神上卻仍然是舊殖民者的俘虜,這真是叫人不知從何說起。

當然也得承認立委中縱使有比公督盟明白怎樣改革的——除了單一召委、單一選區,還有他們把委員會議場的發言台廢了,座位改成馬蹄形等等,都比公督盟對——但是這樣的立委並非多數,或縱多數也不是當權派,結果國會就在自已不爭氣之下,被在公督盟主導了。而公督盟主導的改革固然有不少正確的,但是誤導產生的負面還蠻重大的。無論如何,公督盟對立委是嚴苛、認真點名但對改革國會欠缺必要的知識的教授。

最後,在佩服公督盟等「改革人士」堅定不移的運動精神之外,也要呼籲,要為台灣建立好的民主政治體制,改革者恐怕不徹底反省自己價值觀、精神上的後殖民狀態不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