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動畫在科學節目中的角色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上個月,在世新大學的生活講座中,邀請台大昆蟲系石正人名譽教授與聖工坊負責人洪聖發總經理,以他們多年來在科學傳播的節目產製經驗,分別與校內師生分享。兩位專家的演講內容共通之處,皆談到動畫逐漸在科學節目中之所以成為不可缺的因素,就在於使用動畫來演繹科學理論、現象與事物,確實比起文字、語言、靜態圖片,更容易將科學的概念理出頭緒並能簡易推究事理。

無可諱言,以科學原理的艱深與理性,無論是「重構」或「建構」動畫工具去再現真實的功能,其重要的意義與意圖,導演不外乎都在尋求如何降低科學知識溝通的轉換成本,以及如何營造一目了然的視覺呈現,讓觀眾既簡單又清楚的理解科學內容。

重構再現真實的意義

對一般觀眾而言,精緻的動畫影片除了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抽象的事物與理念給予具象化的呈現。尤其是,導演在面對處理較難拍攝或是製作的歷史場景、生物的表情以及機械的構造或細節時,如可藉由動畫的呈現,確實會讓科學的內容更為生動與易懂。

例如節目中試圖深入描述極端氣候、機具內部複雜的構造、歷史文物或人物、變化多端的景觀,以及龐雜的古建築等場合,這些都屬本文所指涉,如何運用動畫的功能「重構」再現臨場感的過程,讓原本已經不存在的場景,或是一些僅留下碎片的圖文史料,經由動畫的設計串接,以便還原現場並再現真實的意義。

建構再現真實的目的

運用動畫「建構」圖像再現真實功能,大多是用在導演期待動畫師提供更多創意與想像的空間。簡言之,就是在節目中嘗試運用動畫營造真實的虛擬,以及結合動畫的3D特效與軟體,重新透過建模、繪圖、合成與旁白音樂等元素的組合,讓導演在無法以實景、實物、實人的呈現時,給予擬人化的角色表情或動畫元素輔助,讓生冷的科學原理或艱深的科學名詞,產生自然的生命力。

例如描述細緻的昆蟲表情或人體組織的建構、動態實驗流程、人體工學的實驗、塑造物體比例,以及未來景物等場景的視覺呈現需求。必須補充的是科學節目必須符合精確性的要求,建構動畫圖像並非屬無規範的創新;因此,導演對影像的構思過程,務必經由各類專業科學家的指導,讓動畫素材更貼近科學的論述,去滿足觀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動畫在科學傳播的敘事意義

誠如洪聖發總經理對科學節目產製的分析,便提出幾項科學節目的成功關鍵元素。首先是如何「超越現有需求」的決策思考,去梳理角色動畫與科學知識的關聯性。他特別強調,電腦動畫的魅力是在其動態呈現虛擬物件的敘述,而非僅是動畫的工具;換言之,應思考如何運用動畫去演繹科學的知識。

動畫在科學傳播節目產製過程,確實有其敘事的意義。洪總經理引用藍海策略書中所提出「消除-降低-提升-創造」的觀念,認為動畫工具使用於科學節目的目的,就是試圖營造創新與消除節目的產製門檻。正因為創新而降低產製成本,進而提升了更多的溝通機會,讓節目因創造而更符合觀眾需求與滿足,最終都在期待如何讓動畫工具能結合科學傳播敘事方式的改變,不斷創新價值達到雙贏的成果。

讓科學節目成為庶民的權利

石正人教授以科學節目中的昆蟲個案,強調拍攝過程不難找到蜻蜓、蚊子、蒼蠅、蟑螂、蝴蝶等小昆蟲,但因這些昆蟲身體較小,想要清楚解說其器官構造或肢體動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認為,如何透過生動的動畫去準確解說,必然是最佳的途徑,當下的3D動畫技術與畫面解析度,對於昆蟲的科學教育有極大的幫助,只要問題問對了思考就能連結,答案自然就出得來。

石教授引用荀子所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合理推論,高品質、中性且討喜的動畫工具,無論是任何年齡層的觀眾都不會排斥;因為喜歡又看得懂,讓科學傳播的普及化自然就更為容易,尤其是無形之中可讓科學節目成為庶民權利的最佳途徑,進而有效培養一般民眾的科學素養。

結語

縱使新媒體或社群媒體的工具已經頗為普及,但是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民眾,尤其是學童仍依賴藉由電視管道去接近科學知識的來源。

由本文的討論不難理解,科學傳播節目的產製對動畫的依賴度頗高;仍須強調的是,動畫只是影像呈現的形式,「為何需要動畫以及如何善用動畫」,才是科學傳播節目的立意。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韓國瑜選舉花1億,違法嗎?
為了房貸、小孩,就算上班痛苦到想死也不敢離職
綁鞋帶的郭台銘與發大財的韓國瑜
唐湘龍:台灣憑什麼不要自貿區?
教師開黃腔應該被解聘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